一、坚持读书分享第507天《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第100一106页
二、中原焦点团队 杜冰冰焦点初15期坚持分享第573天 2020年10月11日
孩子太懂事?未必是好事
从小父亲就不在了,他和母亲、哥哥相依为命。他的存在,只是为了照顾比他大7岁的患有自闭症的哥哥;他没有梦想没有希望也不敢追求爱情,只能靠着工资和哥哥一起生活,坚强地度过每一天……
孩子太懂事?未必是好事,金秀贤在韩剧《虽然是是精神病但没关系》中饰演的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他从小就让着哥哥、照顾哥哥;他对哥哥总是面露笑容,但转身之后却是满脸愁容;他压抑自己的真实需要,在懂事的外表下却掩饰不住充满“艰苦生活的呐喊”的眼神;他就像一个“木头人”,没有感情,没有自我……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听话”、要“懂事”。
可是,孩子太懂事,真的好吗?长大后,这些曾经被贴上“懂事”标签的孩子,变成了“老好人”——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在感情里唯唯诺诺,却总是压抑自己的需求,最终却活得越来越“假”,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
一、太懂事的孩子有哪些特征?
1.太懂事的孩子一般都会压抑自己的需求。太懂事的孩子从小就很听话,凡事都遵从父母的意思,不会反抗;在学校里,也是听话的学生;上班以后,他是好员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这样久而久之,他压抑自己的情绪和需求,被压抑的“负能量”反而会变本加厉对他造成束缚,让他的思维充满各种禁忌,让他变得唯唯诺诺。他可能会变得单调、乏味。
2.太懂事的孩子内在有严厉的“超我”。在严厉的家庭管教下,太懂事孩子的内心一般都有个严厉的“超我”,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孩子要谨言慎行、恪守规范,不能有半点“出格”行为。这样会压制孩子身上的创造性和活力,随着他们自我的生发,本我和超我在内心不断“打架”,容易让他受困于焦虑、强迫或者抑郁状态。
3.太懂事的孩子可能形成“讨好型人格”。太懂事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唯唯诺诺,不敢做自己。当别人提出意见或者要求时,他们常常不假思索就答应了;即使心里不情愿,也往往先照顾别人的需求和情绪,委曲求全去做事。有时候,在人际交往中,这种孩子为了博得别人的喜欢而去“讨好”,因为他在成长过程中也曾经为了讨好父母、讨好亲近的人而不断努力,甚至拼尽全力。
二、如何培养真正“懂事”的孩子?太懂事的孩子内心深处,可能隐藏着深深的“绝望”——我不懂事、我不听话,我的需求也不会被满足;所以,我只能用“懂事”和“听话”来博取爸爸妈妈的赞赏,来博取周围人的喜欢。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仅仅以孩子“懂事”为教育目标,不要在孩子发表独立见解时,觉得自己的“权威”被挑战,把孩子的想法一下子否定了,把孩子想说话的欲望一下子“扑灭”了。父母要先懂得孩子,才能培养懂事的孩子。
1.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懂事,确实会让父母省心——你没有想到的,孩子想到了;你说的,孩子都照做了,这样看似“教导有方”,但也压抑了孩子自己的看法和需求,让孩子一直活在“假我”里,而迷失了“真我”。人不是“工具”,本来就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情绪。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接纳孩子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同时也教会孩子学会识别自己的不同情绪,这也是情商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看见,即疗愈”,只有孩子的情绪被看见、被接纳、被共情之后,才不会继续积压,才会被慢慢地排解掉。
2.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当我们和孩子聊天时,也要给孩子话语权,不能搞“一言堂”。不让孩子说话,只是给孩子讲一堆大道理,孩子听了很多正确的“废话”,这些话说不到孩子的心里,也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我们要学会和孩子聊天,学会接孩子的话,理解孩子语言背后的动因,真正地从内心接纳孩子。无论孩子在我们面前说了多么过分、多么不合理的话,我们都要先“接着”孩子的话,避免在那个当下产生矛盾,和孩子的关系铺垫好之后,再去引导孩子。孩子在和我们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放心大胆”地表达自己,不用考虑被道德“绑架”,也不用考虑被规则“批判”,这样,孩子以后才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3.转变思维方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现在做父母不像以前,教育孩子的知识都是从经验中来,或者从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来,现在做父母,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大脑,让自己大脑更新的速度能够跟上孩子成长的速度。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可以适当满足;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先立好规则,给孩子摆明不同的结果,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真正的人去教育,而不是当成满足我们某种欲望和虚荣心的“工具”;我们要教育的是一个有温度的人,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孩子懂事本没有错,但是那份懂事,不该是被压抑出来的,更不是伪装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