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314天早安问候。
你身边有习惯性反问的人吗?
随口抱怨说工作很累,TA们却说:“谁工作不辛苦?只有你累吗?”
在找不到某样东西,问了一句,TA却说:“我怎么知道?你自己不会找吗?”
看到这些对话,你是什么感受?
明明回答“别想太多”“没看见”就能解决,却一定要用反问句来噎你一下。
为什么他们不好好说话?
原因,可能有这3个:
a.童年期创伤习
惯反问的人,或许本身就成长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
神经科学家布鲁斯认为:一个人童年时期经历的创伤,会储存在大脑中,和成长过程中的其他事件一起,构成TA的应激反应系统。
同时,人类学说话的过程中,本身就很依赖“模仿”这种方式。
因此,语言习惯会有一定的迁移性,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大。
如果一个孩子成长于“习惯性反问”的家庭中,那么TA根本就没机会去学习如何“不带攻击性地回答问题”。
b.敌意归因偏差
“反问”可能是一些人的心理防御方式。
TA们之所以习惯用“反问”回答问题,是因为过度识别他人话语中的攻击性。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敌意归因偏差”,即把一些非敌意性的表达,识别为对自身的攻击,于是采取“反问”来防御伤害。
有心理学研究发现:高自恋低自尊的人,通常攻击性和防御性水平都比较高。
c.习得性无助
最后,有些“习惯性反问”可能是固定情境下的“习得性无助”。
比如:“衣服洗完要晾吗?”“门口的垃圾要扔吗?”诸如此类的答案,显而易见就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那为什么,反问会让人感觉不舒服呢?
1.反问,是一种隐形攻击。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说,“反问”的关键不在于得到答案,而是强调语气,表达情绪。
因此,我们之所以会在某些场景下对“反问”感到生气,是因为感受到了其中的负面情绪或被无故攻击。
这些“反问句”的背后,通常还有以下3种含义:
a.是借反问引出对另一件事的态度。
b.是为了展现优越感。
c.是为了发泄情绪。
以上三种情况,“反问”的重点都不在“问”,而是为了“释放攻击性”。
这种行为,属于心理学中的“隐形攻击”。
所以,习惯反问的人,不直接表达不满,而是习惯采用消极、隐蔽的方式来表达负面情绪,以此来攻击令TA不满意的人或事。
所以,会让人感觉到的是被攻击的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