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雪节气,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下雪,但「小雪」的到来,意味着寒冬已拉开大幕,也提醒我们该御寒保暖了。冬天以“藏、补”为主,但「小雪」节气养生的重点又有所不同,简单概括为“两清一补”。
小雪时节,为什么要“两清一补”呢?很多人以为只有夏天才容易上火,其实不然。天气渐冷的初冬也是容易上火的“旺季”,所以,“清”和“补”两方面都要重视起来。
1、清内火。生吃萝卜熟吃梨,小雪已是初冬季节,天气较为寒冷,一些人喜欢吃火锅等辛辣食物,这些都容易让人产生“内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上火”。为了防止温热过度产生“上火”,生萝卜可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煮熟后的萝卜则偏于益脾和胃、消食下气,所以冬季补益的时候适量的吃些萝卜,脾胃虚寒的人不能吃生。另外,小雪后气温下降,人们便急着添衣进补,可能还来不及清泻虚火,就将其包裹在体内了。加上天气干燥、雾霾频发,最容易引起肺火旺盛,出现咽喉干痛、燥热咳嗽、痰中带血等症状。此时不妨试试吃熟梨。梨具有润肺清热、养阴生津等作用,对于燥热咳嗽型患者,熟吃梨还有止咳的效果。
2、清抑郁。多晒太阳、多吃果蔬。小雪节气里,天气多阴冷晦暗,光照较少,加灰霾不断,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影响,特别是那些患有抑郁症的人更容易加重病情。所以应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清代医学家吴尚说:“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传统医学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能助发人体阳气,特别在冬季,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人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晒太阳,更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从西医角度说,阳光能帮助合成5-羟色胺,有利于克服抑郁。同时,也能借助外出的机会多与人沟通交流,舒解心结。适量的吃些香蕉、菠菜等果蔬,也有助于改善情绪。香蕉中含有能够帮助人脑产生一种叫5-羟色胺的物质,这种物质能促使人的心情变得快活;菠菜等深色蔬菜含有较多叶酸,对改善不良情绪也有裨益。
3、补肝肾。按摩太溪多吃黑。小雪后,北风成为常客,天气寒冷,万物收藏蛰存。顺应节气变化,要注意滋补肝肾。《九针十二原》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穴。”意为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人体补阴要穴,刺激此穴可以滋阴益肾、壮阳强腰。位置: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每天按摩下,以出现酸胀度为佳,最方便的方法是每晚睡前去体灸它,体灸是一个特别实用的方法,很适合中老年人使用。 饮食调养可多吃黑色食物,因其入肝肾二经,具有很好的食补作用,如:黑豆、黑米、黑芝麻、黑枸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