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从来不说‘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道对这样的人应该怎么办了。”
和不同的人聊天,有时候会发现语言模式就决定了人生的命运,孔子说的一个从来不说“我该怎么办”的人,也就是这个人从来不会在自己身上思考,从来不会去想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改变,可能他会觉得这个事情没办法的,应该就是这样的,把一切的问题还会归咎到市场、他人不努力、运气不好等外因之处。
这是思维模式,我觉得这里有两种思维,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一种是消极的,就是很多人说的人没死,心已经死了,就等着人死了把他埋了,就是死亡型的思维,他们会觉得什么都是不行的。比如在没有业绩的时候就知道市场不好,客户不好,团队不好等情况,但是从来不会在自己身上发现一些可以调整和改变的地方。这种人就像流水上的浮萍,水流到哪里他就飘到哪里,就等着客户来,等着客户上门,有客户就接了,客户诚意就买了,没有客户就觉得市场不行,客户不买就觉得客户不诚意。
还有一种就是积极地,这种人就是心中充满了热爱,热爱眼下的一切,即使市场不好,他就去拜访陌生客户,打电话给客户被臭骂一顿,被拒绝了无数次,他们都会觉得是快乐的,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来改变自己去获得想要的美好结果。我看过一个王健林的访谈,他说当时有一笔贷款批不下来,他去跑了55次,半夜在行长家里等,没等到就等通宵,结果还是没办下来。消极的人就放弃了,可能不去了。愤怒的人就会赌气,觉得你说不行就算了。最后虽然这个事情没成功,但是这种类型的人就是属于相信相信的人,努力去做,去发现一切可能的办法来创造接下来的成果,这样的人才会把握住机会。
王阳明在悟道的时候一直在探索,自己如何做才能更加靠近大道?这似乎也是我自己在探求的,我也一直在问自己,我该怎么做?我怎么这么蠢,这么点企业管理之道还没顿悟出来?我该怎么做才能把企业做得更加好?生命是短暂的,我觉得什么都不做而享受的人生是无趣的,只有在创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的时候去享受一定的社会资源,这样带来的快乐才是内心里最大的乐。我觉得企业要思考的就是我们企业能够为这个社会做什么?企业做得好了社会就会变得更好。个人而言就是我能够为企业做什么?我做得好了企业就会变得更好。每天都在充实的行动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的行动来创造美好的明天。总结一下,就是儒家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所以,要多问问自己:“该怎么做才能靠近真理?我该怎么做企业才能做到百年企业,世界一流?”这也是靠近真理的一种方式,孔子才能帮到我,如果不思考,不敢想,连孔子都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