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把一个故事在两天之内用三种形式观看:电子书、电影、纸质书。“傻瓜”是木村秋则的自谦,而私底下,我非常愿意承认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傻瓜”,并深深被他的“傻”劲儿折服。
木村先生的无农药苹果种植,历经八年的反复尝试才取得成功。
八年!一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时间,承受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与心酸。辛酸是木村秋则的感受——对苹果果农来说,保持果园整洁不仅是获得丰硕果实不可或缺的工作,更是一种道德修养。显然,木村秋则在实验过程中,已经没有了这份“道德修养”,他让自己的果园变成了“果农的梦魇”。“至少在那个年代,这是百分之百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所以木村秋则自然会成为“过街老鼠”,在他“穷得只剩下信念”时,他得到了最糟糕的绰号“灭灶”。“为了避免在路上遇到别人,他天还没亮就去果园,太阳下山看不到人影后回家”,夹着尾巴做人的滋味,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最可耻的事情,“和别人的目光相比,病虫害的烦恼根本不足挂齿”,可见,当时的木村秋则已经成了众人的“怪物”。心酸是读者的感受。在果园停止农药后的第四年,家里的存款见了底。别人家实施农药栽培苹果,日子越来越红火,而自己家徒四壁的时候,木村秋则怀有深深的“负罪感”。幸好,木村秋则还有支持他的家人。岳父“二话不说”地支持,妻子的支持,孩子的支持,让他还是继续坚持着这“异想天开”的梦想。
教育与农业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我们可以从木村身上做一个适度的延伸,思量作为教育的农人,我们应该有何种行为与情怀呢?
木村身处的大环境是苹果栽培必须使用农药,他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开辟一条生路,不亚于“痴人说梦”。木村从梦想发芽之初,到梦想实现之日,看不到一丝冒进,而是在“朝着梦想一路狂奔”中有很多自己的思考与尝试。在为了替代农药这件事上,我们看到了他的“不顾一切”,他试过所有值得一试的食品,可以代替农药的食品:“红糖、胡椒、大蒜、辣椒、酱油、味精、盐、牛奶、日本酒、烧酒、淀粉、面粉、醋、山葵、蛋清……”,虽然均以失败告终。然,正如他自己所说:“看着一整片枯萎的果园,反而激发了我的斗志……当我知道栽培无农药苹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后,顿时浑身是劲,觉得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是的,老师们一谈到教育都比较痛恨当今的教育体制,被体制绑架,手脚放不开,因此即使有想法也不能实施。果真如此吗?你做过同木村一样的思考与努力吗?知名作者谢云在他创办的“知行社”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无力扭转整个季节,但我们可以营造局部的春天。关上门,那间教室属于你,那些孩子属于你,那个学年属于你,任你实施的空间与时间都有了,你还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
整个过程,我们能体会到木村是在用心做这件事。他的广告牌:“警告害虫!如果你们继续在此肆虐,我将使用烈性农药”;他对苹果树说:“对不起,让你受苦了。你们不用开花,也不用结果,只求求你们不要枯掉”;……用“情”之深,不光苹果树,就连那些虫儿们,他都敬重。他说,可能是我太笨了,苹果树也受不了我,只好结出苹果了。他说,我是傻瓜,所以只会像野猪一样一心往前冲。他说,其实不是我努力,是苹果树很努力,因为无论人再怎么努力,都无法开出一朵苹果花……“傻瓜”没有功利心,只有一颗悲悯心,这样的“傻瓜”你当过吗?假如把这些苹果树比作我们的学生,对他们,你是否也曾这样用心对待过呢?当然,一定得抛弃你用心的目的——考试分数。把学生当“人”,正如李希贵校长所言“你给了他的更重要的情感、智力、道德和审美的东西是什么,你有没有为他的人格锻造淬火”,绝非传授知识那样简单!
其实,木村的悲悯之心还有更超脱的一面。“木村的苹果无论从味道还是稀有性来看,都可以卖比目前贵五倍的价钱,但木村绝对不这么做。如果可以,他希望全日本的民众都可以吃到他种的苹果。”不会因此而大肆得利,这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傻瓜”!可是,我们的身边不是有很多教育改革成功的例子吗?单不说这些经验是否值得推广,只是看看这些成功的经验会像木村这样无私地奉献吗,好像应该很少,我们的一些教育改革只为自己树寨头,拉旗帜。
木村说:“协助大自然,分享大自然的恩惠,这才是农业,也是农业应有的态度。令人遗憾的是,当今农业完全背离了这种态度……”这样的“农人情怀”是不是教育者更应该具备呢?“协助学生,分享学生的成长,这才是教育,也是教育应有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拔高要求,用我们成人的方式去要求学生,为着分数的学习。协助学生成长,顺着他们的天性,给予思考空间,创生表达平台,提供分享机会,我想,那时的我们也会说:“老师太笨了,学生受不了我,所以成长很好!”“不是老师努力,而是学生们很努力!”……
你愿意做一个如木村这样的“傻瓜”吗?有思考,有行动,有敬畏之心,有尊重自然之力量,有大爱之情怀……我,愿意!
【此文写于2014年,记得当初读吧开张,我们的暑假阅读书目。回看这篇,和当下契合度还是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