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陞哥回忆我的童年》
(六)
我回到饶平县城黄冈镇自己的家,重新又上南门小学。南门桥头的南门小学,当年实际就几间教室,是低年级学生。
未过多久,教室迁了位置,到位于菜场街与大衙路之间的主校,学校在一座大祠堂里,这里有二年级至五年级。那个时期是九年制教育,小学5年、中学4年、我们这一代的出生率较高,每个班都在40人左右,而且一个年级两三个班。南门小学的学生就是户口在南门居委的孩子,这一个时期,我上学的路途比较远,每日上学需要走过南门桥,经过邮局、新华书店、再由公园大门进入,穿过小公园,然后走大衙路,才能抵达学校。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过了春节,时间是1971年,春天来了,这一年的年㡳,落实政策,母亲重返单位。
儿时期盼的是夏天,夏天有荔枝、冰棍、重点是夏天可以游泳,可以四处玩耍,无拘无束!
那个时期,我已经能独自下到航道游泳,只要是天气稍热,几乎每天都在附近活动,水深流急的航道出水处,激荡汹涌、是黄冈河的支流,由一道大闸门联接,平日闸门半开半掩,水势适中,这个水利设施是电力拉动,上下拉动大闸门,一座开放式的建筑。闸门是一块巨型钢筋混凝土,厚度约25公分,我经常在闸口上端周围来回走走,非常刺激。有好多年,我一直都喜欢独自来到这里,登上闸口顶端,独立上方,俯视闸口稍开,水流澎湃、波涛滚滚、甚是刺激!
航道的东边是县运动场,偎依县委,县委与运动场当中有黄冈河的另一座多孔石桥,全石结构,名叫凤江桥,凤江桥工艺水平比南门桥更加细致精美,小巧玲珑,说是巧夺天工亦不为过。我总觉得饶平的石匠,技术高超、独具特色、一条丁未路,还有其它路段,铺路的正方形大石块不知干了多少年。当年一直看着石匠们把一块块正方形石头整齐摆放在马路旁,马路旁边发出石头敲击的清脆声音,然后再将平面的方形石头平铺在马路上,整整一条丁未路,有序排列。
凤江桥这一带比较偏僻,来的的人较少,我偶尔也会过来走走,大多时候留在运动场转悠,这是一个标准田径运动场,两三年后我考进少儿体校,经常到这里训练,每年举行的小学生运动会都在这里比赛,这是冥冥之中!
夏天,大多时候在黄冈河活动,一条黄冈河有太多童年美好的回忆。当时,南门桥两头都有码头,夏季枯水时期,河床的中央裸露,只有河的两边尚有水流,航道不畅,不能行船。因此,南北两边时常就会停靠木船与竹排,我和几个同伴偶尔会下黄冈河往返游走一回,记得一次,发现南岸竹排处有女孩尸体在水中浮沉,便马上登岸报告派出所。后来来人,将尸体暂时安葬在前方村子的一座小土丘,数日后见到有人来认领。
「那些年,我经常去父亲学校二中,见惯了场面,原先二中就是建筑在黄冈镇栖云山麓的一大片墓地之上,四周都能见到瓮罐棺木,遗骨遍处。若干年后上初中,县体校就设在二中,我们体校必须住宿学校,环境依然没多大改变。夏日炎热,每逢细雨刮风,偶能见到宿舍后窗之外,磷光闪闪、烁烁飞动。
当时,整个体校就我有单车,时常晚饭后溜出学校,到了晚上八点左右回校,车过兵营,转入坡度起伏不定路道,两边野草丛生,远近高低尚存不少坟墓。夏天月光皎洁,四下无人,单车转入长堤直路,两旁下方田稻微风轻轻摇曳,时有萤火虫乱飞,扑向车轮。雨后,偶见远处磷光闪现。冬季时,夜里寂静,寒风萧瑟、一路无人,月光暗淡、两旁孤坟野冢, 确有几分惊人!」
当年我居住的地方,名字叫可溪寮,北面环境优美,田园绿色,一边有大片菜园地,一个池塘,门前有一大块空地,我在这片空地学会放风筝,也学会制作风筝,这些都不难,工多艺熟,失败越多,经验就越丰富,这是我对小时候的总结。
可溪寮过了南门桥,位于桥头南门,是城镇的边沿,毕竟隔着一条黄冈河,许多日用品要过了桥才能买得到,南门是块热闹地方,邮局、新华书店、食品商店、水果店、饮食店、咸鱼海产类商店、甚至买米的粮店、菜市、鸡鸭市场都在那边。
夏季来临,南门桥上经常遍晒巴浪鱼干,鱼干晒满整座南门桥两旁,包括桥头的水泥地。据说是拥军产品,也有卖往客顶的山区地带,他们那边就是稀品。每当走过路过,满桥香气,鱼干飘香。黄冈镇濒临南海,鱼类资源丰富,尤以巴浪、那哥、沙尖最多,往后多年,我处理这类海鱼,驾轻就熟,清洗干净后让母亲烹制。 饶平地广人稀,物产丰富,尤其有海产品自由市场,长期公开供应,大小鱼类,丰俭由人,像小鱼贝类这种平价货,都能进入收入不高子女多的普通居民家庭,确实幸福!
这个时期学会了滚铁环,也就经常玩滚铁环,有时父亲会踩着单车让我练跑步,从灌溉渠上方跑到糖厂大门,我也不知道怎么会这么容易顺从,而且很来劲,父亲踩单车在后面跟着,我在前边跑。几年后,我在少儿体校练田径,父亲又在家中二楼的小阁上方制作安装了一个篮球框,给我买了个小蓝球,平时可以练习,后来我上二中,对篮球已经十分熟悉。
就在这个时期,父亲找来学校同事兼好友,用海鸥照相机,留下几张南门桥头的照片,父亲学校的这位同事,是同乡邻村,二人相交甚为投缘,同事到了七十年代未申请调离工作批下来,返回故乡任教于仙田中学。
后来,我家的房子与人家互调,搬家到石埕,这里居民密集,是个老居民区域。这是我第三次迁居。一套老式房屋,大门一进为一个房间,做客厅吃饭间,中间是一个天井,天井有一口水井,井水清凉,旁侧是厨房,二进为长方形主房间,最后是一个小居室,我就居住在那里。
于是,我又一次转校,因为居住地在石埕居委会,顺理成章就转到石珵小学,这是我上的第三所小学,学校在我家后面,上学距离不远,过了居委会,穿过小巷,见到大榕树就到了,是一排有两层楼的课室。
迁家的石埕,屋外前方不到100米便是小公园后门,后门入口是县文化局,对面公园大门外是县体委。进了公园大门右边有个篮球场。当年每星期都有比赛,灯光璀璨明亮,父亲是前排常客,我陪伴观战,实话讲,当时我也看不懂,只知道很有力量,有时是女子比赛,二中女子篮球队,队员之中有些是父亲的学生。
小公园隔街是红星电影院,因为临近,这个时期我经常看电影,都是与父亲一起。有苏联片,《列宁在10月》、《列宁在1918》、看过很多遍,印象最深刻是每次观看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过程中都会感觉特别紧张,十分刺激。当时,因为是冬天,我穿着中大衣,被父亲的学生称作列宁的大衣。那些日子,我经常到二中玩耍,他们还叫我列宁的大衣!
2024.7.4.(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