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可能是专业术语比较多,加上翻译的缘故,并不好读,所以我读得很慢,晚上才把第一章“逆向设计”读完,头脑中还是一片浆糊,所以需要借着思维导图,再去梳理一下。
因为是第一章,所以应该是全书的一个引子和总的介绍。就如我们一堂课的导语,或吸引人或总括内容。这里采用的是案例的方式吸引人,用“逆向设计”这一大概念来总括内容。
一、逆向设计的源由
是针对传统设计的两大误区而产生的。
一是活动导向的设计。只动手不动脑,缺乏对存在于学习者头脑中的重要概念和恰当的学习证据的关注。学生认为自己分到地任务就只需要参与就可,而且认为学习就是活动。这种情况将活动看的很重,认为学习只是活动。
二是灌输式学习。是学生根据教材,或教师通过课堂讲稿逐页进行学习(讲授),尽量努力在规定时间内学习所有的事实资料。现在这种现象在初高中几乎全部中枪。造成的结果是学生淹没在无休止的事实、观点和阅读中,很少或根本感受不到促进学习的总括性观点、问题和学习目标。现在有些学生虽然在做作业,便心思并不在此,这就是灌输式学习。
以上这两种误区最主要是没有总括性的目标来引导,活动导向重活动,缺乏对活动意义的思考;灌输式学习也缺少总括性目标来引导(我在想,这个总括性的目标应该就是后文所说的大概念)。我们都知道,如果教学设计没有突出强调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表现性目标的话,学生就无法作出令人满意的反馈。往往出现鸡同鸭讲的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目标的课堂,学生会无所事事,甚至昏昏欲睡。
因此,需要翻转,设计者在开始时就要阐明预期的结果,按认知程序安排学习优先次序。作者认为,我们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述者。需要从这五方面去了解学情:学生要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这个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做什么?它和先前做的事情有什么关系?学生如何证明他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点?等等
二、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
这一部分是一个重点。
1.确定预期结果——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实际上逆向设计就以上这三个步骤,在第一章的各个部分,还是在强调这三个阶段。因此三个阶段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我想到了我平时的名著教学纯粹是为了读名著而读名著,没有想过预期结果和合适的评估证据。应该借用我读这本书的思考。如读一本名著后要有一个终极目标,有明确的证据,然后再去探究式学习。(在读名著前,我自己列出几个问题,征集学生的问题,然后为搞清楚这些问题而去读,可能更好一些)
1.确定预期结果
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
如三国演义,学生应该知道人物、情节等,应该理解当时三国的政治动荡的现象和原因,能够整理人物关系、评析当时的时局,古典小说所倡导的义值得学生去理解并产生持久的思考。
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根据收集的评估证据来思考单元或课程,而不是简单地根据要讲的内容或一系列学习活动来思考单元或课程。教师和课程设计者在设计特定单元和课程前,先要像评估员一样思考。
三、逆向设计的模板
四、设计标准和工具
五、案例展示
六、设计过程的几点说明
七、全书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