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智伯之亡
背景:智伯向韩康子,魏恒子要地。
段规:给他,我们给他了,肯定会想从别人那里也要。别人到时不肯给,我们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了。
韩康子:好。
向魏恒子要地。
魏恒子也是这么想的。
到赵襄子就不想给了。
于是三家联合攻打赵国
【原文】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恒子,恒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恒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关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恒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出,走晋阳。
【译文】智瑶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想不给。段规说:“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一定讨伐我们,不如姑且给他。他拿到地更加狂妄,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必定向人动武用兵,这样我们就可以免于祸患而伺机行动了。”韩康子说:“好主意。”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
智瑶大喜,果然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想不给。家相任章问:“为崐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来要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智瑶无缘无故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官员的警惧;我们给智瑶地,他一定会骄傲。他骄傲而轻敌,我们警惧而互相亲善;用精诚团结之兵来对付狂妄轻敌的智瑶,智家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周书》说:‘要打败敌人,必须暂时听从他;要夺取敌人利益,必须先给他一些好处。’主公不如先答应智瑶的要求,让他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又何必单独以我们作智瑶的靶子呢!”
魏桓子说:“对。”也交给智瑶一个有万户的封地。智瑶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地方。赵襄子拒绝不给。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家。
此举若说是为了晋国,怕是谁都不会信,最大的可能是由于当时智族在四家实力当属第一,在进献同等的土地与百姓之后,对于自身的损伤是最小的,势力范围越小,损伤越大。
同时,智伯作为当时的执政大夫,进献的土地与人口相当于落在了自己手中。
而这个计谋因为与晋国利益一致,必然得到晋国的支持,那么在大义上便占据上风。
01顺序影响成败
智伯先向韩康子,魏恒子讨要土地与人口,最后才是赵襄子。
这个顺序是否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呢?
曾经,元朝灭亡后,仅剩陈友谅,张士诚以及朱元璋争夺最后的胜利。关于先攻打陈友谅还是张士诚这个问题,朱元璋认为,张士诚短视,若是先攻打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帮助陈友谅,但若是先攻打张士诚,陈友谅一定会帮助张士诚,那么自己将面对两面夹击的危险。
于是,朱元璋最终决定先攻打较为强大的陈友谅。期间张士诚果然坐山观虎斗,最后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一举歼灭张士诚,建立明朝。
在这里智伯是否有着类似的考量就不得而知了?
但我们可以假设智伯首先向赵族讨要土地,赵襄子不给,随即两方开战,然后韩魏坐山观虎斗。后期赵族一定还会命人联合韩魏反智,但是这时的韩魏与智仇恨不会那么深,也不会知道智伯的军事部署,即便是三家联合,智伯也不是那么容易就灭族了。
由此可见,顺序的重要性,若是先向赵族讨要土地与人口,智伯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02捧杀
在蓝台宴饮中,韩魏两家均得出智伯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不约而同的使用捧杀的计策。
捧杀,释义为“过分地夸奖或吹捧,使被吹捧者骄傲自满、停滞退步甚至导致堕落、失败”。
智伯本就刚愎自用,在加上韩魏两家的吹捧,越发不知天高地厚,最终遇上赵族这个硬骨头。
同时韩魏的吹捧也降低智伯的戒心,导致后期攻打赵族根据地——晋阳时被智伯拉去分一杯羹。
却被想到这从始至终就是一个计谋,从一开始就掉进了韩魏的坑,还认为韩魏是自己人。于是最终遭遇韩魏赵三家联合,落了个全族覆灭的下场。
由此可见对症下药的杀伤力,也充分展示了捧杀的防不胜防。
03孤家寡人
蓝台宴饮另一后果就是丧失忠臣的忠心。
智国苦口婆心劝谏智伯,却只得到一个不听的结局,若是和平时期,那么即便后果严重也不会有亡国灭族的危险,但这是群狼环伺的局面。
谋士与主公不过因利益一致而联合,若是谋士看见主公一意孤行,势要找死,那么也不是不能离开。
都说“士为知己者死。”但是这个“知己”怎么才算呢?不过志同道合,利益相关。而和谋士想法完全不一致的主公怎么也称不上志同道合。一心找死的主公,怎么也不能和他利益相关。
于是谋士要么离他远去,要么明哲保身,但也足够削弱智伯的实力。在别人努力发展自身的时候己方还削弱自己,这要是智伯不败,也没天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