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zèn),肤受之愬(sù),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注释】浸润之谮:像水浸润物件一样逐渐传播的谗言。 肤受之愬:像皮肤感受到疼痛一样的诬告,即诽谤。
子张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暗中传播的谗言,切身感受的诽谤,在你这儿都行不通,就可以称得上明智了。暗中传播的谗言,切身感受的诽谤,在你这里都行不通,就可以说是有远见了。”
感悟:
这一段话孔子说明了,作为一个领导人,怎样做才能做到明智有远见?那就是对于身边的各种言论,都要能够不受它们的影响,尤其是比较亲近的人的言论。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对于一个你原先不熟悉的人或事或物品,你都是听过比较熟悉的人的介绍或者评价,因此产生对他们的印象,而这个印象会让你在接触这个人或事或物品的时候,产生不同的情绪或行为。
比如说我和小张并不认识,听朋友或者亲人介绍了小张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在心里就有了一个对他的印象,在我和小张有机会接触的时候,如果原来这个印象不好,我就会离他远远的,如果这个印象好的话,就会打招呼还会表达说听说过对方。
这就是不同的印象带来的结果,而这个印象却是亲人或朋友介绍的。
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件事:我们的思维很容易受到他人的言语行为的影响,尤其是我们比较亲近、比较信任的人。
孔子在这里表达的是更深层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亲近的、信任的人针对某人或者某事或者某物只表达一次观点,我们就可能会觉得并不是对方做的这样,然而如果他们经常表达类似的观点,慢慢的我们也会受到影响,就像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三人成虎”,说的人多了或者说的次数多了,就会真的认为是这样了。
还有另一个类似的词叫“枕边风”也是这样,我们可以从电视剧中看到不少皇帝做事受影响,就是“润肤之谮”的厉害。
此外还有不少实验可以证明我们的思维或者印象对我们的行为会产生影响。
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史蒂芬柯维博士引用了这样一个实验:给两组学生看不同的图片,一组学生看老妇人的图片,一组学生看少女的图片,然后给大家一起看一张少女和老妇人结合起来的图片,每张图片都是看10秒钟。
实验结果是看少女图片的学生,看第三张图只看到少女,看老妇人图片的学生,看第3张图只看到老妇人。
这就是思维或者印象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即使只有10秒钟,这个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后续还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比如如果是少女,一般人就不会做出扶对方过马路的行为,如果是老妇人就可能会。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10秒钟的印象,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亲近的人长期对我们表达对某人、某事或者某物的观点,我们会受到多大的影响呢?
事实上,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孔子说,作为一个明智的领导者要能够屏蔽身边的各种言论,不要因为这些言论影响自己的判断。
那我们怎么样才能减少这些观点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尝试再做决定或者下判断之前,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我得到的结论是事实还是推断?如果是事实,哪些理由能证明他是事实?如果是推断,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推断,这样的推断一定是正确的吗?
当我们能够更多的用理性思维去做判断的时候,就减少了我们受影响的程度。
以上仅表达个人观点,不知道您是否有不同观点呢?如果没有,请点赞;如果有,期待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