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帮助我们重新构建表达自己和聆听他人的方式,使我们的言语不再只是出于习惯的自动化反应,而是牢固的建立在觉察感受和需要的基础上,做出有意识的回应。我们既能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也能带着尊重与同理心关注他人,从而在任何交流中听见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非暴力沟通还训练我们仔细观察,具体的指出什么样的行为和事件对我们造成了影响,学会了解我们当下的需要并清晰地表达出来。
当面对别人的评判或指责时,我们通常报之以防卫、回避或攻击。而一旦我们将注意力聚焦在彼此的观察感受和需要,而不是去诊断和评判,我们就能发现内心深处的善意。
——《非暴力沟通》
这不仅是一种沟通的方式,也是一种人生的处事方式。
今天老师们分享到“非黑即白”“以偏概全”。我想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处事方式吧。
想起从学生时代到刚开始工作时,我就经常会被身边的人批判为“善恶不分”或“黑白不分”。
初中住校的时候我有个相处得很好的朋友,记得她父母是离异的,很少管她,她经常逃学出去外面和一些社会青年混在一起,抽烟喝酒逃学,在别人眼里,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坏学生,但我不觉得她坏,相反我还觉得她心地善良、很仗义。她逃学,我并没有跟着一起逃学,她也没有鼓动我和她一起,后来她还专程回来和我道别,说她以后再也不回学校了。再后来我们再也没有联系过,这么多年过去,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
刚工作那年,单位的二楼窗外就是人行天桥,那个年代小偷特别多。天桥上有很多小偷,我还亲眼看见小偷偷东西,当时我冲着窗外行人大喊:有小偷。小偷被发现后被几个行人围着殴打,同事们凑在窗口观看,还鼓掌庆贺,而我却说那小偷好可怜。赢得同事们集体批判我,说我“好坏不分”。当时我的感受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想、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
身边有位相处得不错的一位领导,据传她是根据各种手段当上现在的岗位,医院里对她有各种很不堪的流言,但相处多年,我看到的是她的聪明、努力勤奋、吃苦耐劳、擅于抓住机会、勤俭、爱家庭爱工作、有大局观~~
那个年代她只是一个中专生,内地人来到以本地人为主的三甲医院实习,想要进来工作,也许真的费劲了心思,但她无依无靠仅凭自己,不仅进来了而且一路高升,也取得了耀眼的成绩。放在其他人,不一定能像她那样做出这样的成绩来,那也是她的本事。也许有不堪的历史,那相应她也要去面对自己那不堪的过去。
我结交的是什么样的朋友?别人眼中的很差劲的在我眼里并不差,别人眼里特别好的我反而会看到那样的人的缺点而保持距离。
透过交友也能窥见我内心是怎样一个人,可能是善良也可能是没有安全感,矛盾的、混沌的,对于善恶不清晰的人。但也可能就是那个中间的灰色地带,想透过那个“坏”去发现其内在的好。
好友说在和我认识之前就关注过我了,那时候的我很傻,见人就“傻”笑。
但时间和经历会改变人,我也变了,不再是那个见谁都能傻笑的人了。而现在,又要去寻找回那个能够对谁都能保有善意的、能够简单的做自己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