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数据敏感,创造美好课堂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是要为教学做减法,是要去变革原本的课堂结构,打造新范式。信息化教学真正难的地方是“教师要获得什么样的学习数据,什么时候获得,面对不同数据要做出怎样的决策。”是的,要培育数据感,需要教师们在常态课中一点一滴地刻意练习,在实践中去累积与丰富,使它成为自己教学能力的一部分。
数据的获取是要建立在好问题的设计上,教师要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理解学科本质,分析教材重难点,把握单元教学目标及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建立在学生生活的基础上,设置具体地情境,提出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好问题,这样才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与投入,从而为获取真实的学习数据做铺垫。
现代信息化技术课堂,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课堂气氛、学习内容等难易程度,以及所获取的学情等多方要素,经常性地、针对性地做出教学决策。教学决策不仅影响学生对当下教材内容的学习成效,长期积累更能清晰地呈现出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就反映出教师的专业水平。
信息化课堂会有更多的生成,会产出大量与所有学生有高度关联的数据。“有时候,当我们事先准备了很多PPT,我们就可能越容易忘记学生,因为我们正忙着把自己的PPT讲完,而忘记去看一看学生到底学了什么、学到哪里、还存在哪些困惑。”这样的预设PPT课堂会无视学生学习数据的生成,就失去了信息化教学的意义。”重视这些生成与数据,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教师的专业性便体现了出来。有效的教学决策背后一定有一个正确、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做支撑。老师能从数据出发进行教学,清晰地“看见”学生的反馈,进而推断他们的内在思维(判断数据),然后精准做出教学决策,这是数字化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每位老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刻意练习对数字的敏感度,精准决策,积累教学经验,记录成文,方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带给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这样的信息技术融合课堂教学让我更加明白“一课一得”的重要性,语文教学需要从大单元教学出发,整理单元教学目标,重新构建课堂,打造信息技术课堂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