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敏‖《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2025年1月20日,阅读打卡第三天。
阅读书目:《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阅读页码:97—151页。
【阅读摘录】
1.书籍和图书馆与人们的生活无关。关于社会崩解和疏离的讨论很多,然而当我们的进步观中摒除了这些曾在联结人们的过程中作用良多的中枢,社会又怎可能是别的面貌?
2.图书馆是我通往他处之门。
3.我母亲的眼睛好像寒星。她属于不同的天空。
4.我只擅长一件事:文字。我比其他人读过更多文字,多得多,我深知文字如何发生作用,正如有的男孩熟知引擎如何运作。
5.令人欣喜或引人消沉,全都是阅读,阅读就是我想做的事。以文字喂养,把文字当作走路的鞋,文字成了线索。一字一句,我知道它们会带我去往他方。
7.而我这么做,是因为我全然不知自己缺少了什么,却感觉到了因缺失的存在而引起的缺失感。我们绕着彼此打转,小心警惕,互相离弃,满心渴望。我们走近对方,却不够靠近,然后将对方永远地推开。
8.我在山顶俯瞰小镇,希望能比任何人都看得更远。这并非傲慢。这是欲望。我满怀欲望,对生命的欲望。我很孤独。
9.她纯净如水,冷静,深沉,清澈见底。没有罪恶感。没有恐惧。
10.“爱”不再是一个可以在我们之间使用的字眼。这不是一个爱或不爱的简单问题。爱不是一种情感;它是我们之间轰炸过后的废墟。
11.我活在自己的书与爱的世界里。这个世界生动而完好。我再度感到自由——我想是因为我被爱着。
12.诗比散文更容易学。一旦学会了,就可以把它当作一缕光线,一束激光。诗显现出你的真实境况,并帮你穿透它。
13.它是一首引诱的诗,这是其魅力所在,它也是一首生命的诗,鼓动并歌颂着爱与欲望,宣称欲望是对有限生命的挑战。
14.马维尔说,我们无法放缓时间,但我们可以追逐它。我们可以使时间奔跑。想想沙漏,时间之沙慢慢消逝的老生常谈,想想所有渴求不朽的浮士德式的愿望——但愿时间能静止,但愿我们能永生。
15.马维尔说,不,别管那些,掉转过来,尽你可能纵情而活。他就是这么说的,比我说的好得多:让我们把所有力气,所有甜蜜,滚成一个圆球,粗鲁狂猛地夺取我们的快感冲破一扇扇人生的铁门:这样,我们虽无法叫太阳驻足,却可使他奔跑向前。
16.把它大声读出来。看看马维尔在“太阳”之后断句有何效果。在那里断句促成一处细微的停顿,于是太阳确实驻足了——随后诗句向前飞驰。
17.我想:“如果我不能也无法停驻在原地,那我将倾尽全力前行。”
18.我开始意识到我有人做伴。作家常常是流亡者、局外人、逃离者与漂流者。这些作家就是我的朋友。每一本书都是一封瓶中信。打开它。
19.阅读贴近生活现实的题材,价值有限。毕竟,现实只是现实,因心之所向而生的满腔热血在那里得不到满足。这就是为什么阅读我们自身,仿佛一切既是现实也是虚构,会令人如此自在。读得越广博,我们就越自由。艾米莉·狄金森一生鲜少踏出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的家门,然而当我们读到“我的生命站立——一杆上膛的枪”,我们便知道自己与一种想象相遇了,它点燃生命,而非点缀生命。
20.我着迷于身份认同与自我定义,对我而言,这些书至关重要。阅读自己,仿佛自己既是现实也是虚构,是保持开放叙事的唯一方法——唯此一途可阻止故事照它自己的走向逃跑,通常那会引向没人想要的结局。
21.快乐本该意味着什么?假如我们之间的一切是光明、清澈、美好的,快乐会意味着什么?这从来都不是生物学问题,也不是先天禀性和后天培育的问题。我现在知道,我们能通过被爱与爱人得到治愈。我们无法通过建立自己的秘密结社——执着于唯一愿接纳的另一个人,注定失望——得到治愈。
22.总有一张万能牌。我的这张牌就是书。我拥有的,最主要的,是书给予的语言。一种讨论复杂性的方式。一种“让心弦得以保持对‘爱’和‘美’的灵锐感应”(柯尔律治)的方式。
23.黑夜比白昼缓慢得多。时间不是恒量,某一分钟与另一分钟的长度并不同。
24.离开心理的某处比起离开物理的某处,耗费的时间要长得多。
25.烦恼只是被归错了位置的东西。当然,这是荣格做出的解释——我们潜意识内容的混乱力求在意识的索引中找到适当的位置。
26.女性凝聚起家庭与社区,但女性无形的贡献得不到衡量与酬劳,也没有社会回报,这意味着我的世界充满了强大又能干的女性,她们是“家庭主妇”,必须顺从她们的男人。我的母亲正是如此待我父亲。她看不起他(这并不公平),却称他为一家之主(这并非事实)。这种婚姻、家庭模式触目皆是。
27.在那些看不见的小镇角落里,一个女人所能占据的最悲哀的地方,便是自己眼中。
28.左派人士花了很长时间才将女性完全纳入独立平等的范畴,且不再将女人的性欲归为对男性欲望的反应。我所认知的左翼政治立场令我感到不适和被边缘化。我并非期待改善我的生活条件。我想要彻头彻尾地改变我的生活。
29.我情绪激昂,满怀希望,也为先前听到的话而忧虑。作为女性,我会不会成为旁观者,而非贡献者?我能不能攻读那从来想都不敢想的目标?无论能否实现,我必须尝试。后来,我获得成功,却被指责为傲慢,我想把那些误解的记者都拽来这个地方,让他们看看,一个女人、一个工人阶级的女人,想当作家,想当好作家且相信自己够好,对她而言,这不是傲慢;这是政治。
30.人类意识转向集体责任是真正的进步;我们理解了我们不仅对国旗和国家、对孩子和家庭负有义务,也对彼此负有义务。社会。文明。文化。
31.当金钱成为核心价值,教育就会迈向实用功利,精神生活也不算益事,除非产出可量度的成果。公共事业不再重要。随着廉价住房的消失,选择赚钱花钱之外的生活方式变得非常困难。当社群被摧毁,剩下的只有苦难与偏狭。
32.我读得越多,就越感觉跨越了时间,与其他生命及更深刻的共鸣相连。我感觉不那么孤单了。我并不是独自在此刻的小筏上漂流,有座座桥梁通往坚实的土地。是的,过往是另一片国土,但是我们可以造访,而到了那里,我们还可以带回所需。
33.在写作中,我抵抗钟表时间、日历时间和线性发展的重量。或许时间阻止了所有事情同时发生,但时间的领土是外部世界。在内部世界里,我们可以同时经历一一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非线性的自我对“何时”毫无兴趣,对“何故”兴趣浓厚。
34.我的生理生命已过大半,创作生命亦约过半。我和所有人一样度量时间,也借由日益衰弱的身体衡量,然而为了挑战线性时间,我尝试活在完整的时间里。我认识到生命有外部也有内部,相隔多年的事件在想象与情感中比邻并行。
35.创作横跨于时间之上,因为艺术的能量不受时间限制。假如它受制于时间,我们应该对过去的艺术兴味索然,只当它们是历史或文献。但我们对艺术的兴趣,就是对古往今来的自身的兴趣。现在与永远。其中能感觉到一种始终存在的人类精神。这使我们自己的死亡变得可以忍受。生命加艺术,是和死者的纵情交融与交流。这是一场对抗时间的拳击赛。
36.我喜欢T.S.艾略特《四个四重奏》中的诗句——“只有活着的/才能有死亡”。这是时间之箭,从子宫飞往坟墓。但生命不只是一支箭。
【阅读感悟】
冬日暖阳,宛若阳春三月,掩卷深思,我敲下一行字:在书海与生活的交织中探询自我与社会的真谛。
这是从书籍、情感、社会等多维度勾勒的一幅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图景。
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教授曾说:“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读书可以是焦虑者的避风港,是攀登者的垫脚石,也是低谷人生的救命稻草。
本文作者如是说,图书馆是通向外界的大门,是连接人与人的关键中枢。当社会进步观将其摒弃,社会的崩解与疏离便难以避免。对作者自身而言,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其生命的寄托。阅读于她,无论带来欣喜或消沉,都是心之所向。文字如指引的线索,带她去往不同境地,让她在书的世界中找到自由与慰藉。同时,阅读也让作者意识到,读得广博才能愈发自由,它不拘泥于现实题材,而是能在虚构与现实交织中,点燃生命的激情,就像艾米莉·狄金森虽深居简出,其文字却能唤起无尽想象。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家庭与情感方面,作者与家人间复杂的情感令人唏嘘。“爱”在作者与家人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情感,而成了轰炸后的废墟,这反映出家庭关系的破碎与扭曲。然而,作者在自己构建的书与爱的世界里,重新感受到自由与被爱,体现出其对美好情感的渴望与追求。此外,作者对快乐本质的探讨,跳出了生物学与先天后天因素的局限,点明被爱与爱人是治愈心灵的关键,而非执着于狭隘的情感关系。
特别是作者对社会的洞察敏锐而深刻。女性在家庭与社区中贡献巨大,却得不到应有的衡量、酬劳与社会回报,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反映出社会对女性价值的忽视。同时,作者在左翼政治立场中感受到不适与边缘化,她渴望的不是生活条件的改善,而是彻底改变生活,追求平等与自我实现。当她成功后被指责为傲慢,这背后实则是社会对女性追求梦想的误解与偏见。作者认为这不仅关乎个人追求,更是政治层面的议题,凸显出社会观念变革的迫切性。
此外,作者对时间、烦恼、社会价值等方面也有独特见解。时间并非恒定,黑夜与白昼的流逝感受不同,这反映出时间体验的主观性。烦恼被荣格解释为潜意识内容在意识索引中位置错乱,揭示了心理层面的复杂性。当金钱成为核心价值,教育功利化、精神生活被忽视、公共事业受冷落、社群遭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社会陷入苦难与偏狭。而阅读能让作者跨越时间,与其他生命产生共鸣,减少孤独感,仿佛在过往与现实间架起桥梁,带回滋养生命的力量。
在文字中穿梭,宛如一场思想的旅程,让我在书海与生活的交织中,思索自我与社会的真谛,再一次激励我在复杂的世界中,勇敢追求自由、平等与爱,构建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