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的关键因素,往往并非谁付出的努力更多,而是谁更善于从自身经历里汲取经验。
太多职场新人每日忙得不可开交,却总是在相同的问题上屡屡犯错:
周一因未明确领导需求而把方案做错,周五又因沟通不畅而耽误项目进程;上个月信誓旦旦要提升制作PPT的能力,可到了这个月,面对空白的PPT页面依旧是一筹莫展。
他们并非不努力,只是欠缺一套能将“经历”有效转化为“能力”的复盘方法。
升级后的KPT复盘法(即Keep-Practice-Try),被称为“复盘三棱镜”,操作很简单。
每天抽出15分钟,用如同三棱镜折射光线那般去剖析一天的经历,坚持半年后会比同龄人晋升得更快,心态也更为沉稳。
第一面棱镜:事实棱镜(Keep)——先认清真相,再谈改变
很多人在复盘时,常爱说“今天我沟通效率太低了”这类模糊的评价。
事实棱镜的关键在于:运用“镜头语言”如实记录所发生的事情,摒弃任何情绪和主观评判。
比如在开会时被领导批评方案,不要写成“今天被骂了,心情很差”,不妨尝试这样记录:
- 上午10点部门会,我所汇报的第三版活动方案被指出“预算分配不合理”;
- 领导具体提到“线下场地费用占比40%,但往期数据显示线上转化效率更高”;
- 我当时回应“这是按惯例做的”,且未提供数据支撑。
事实棱镜就如同给经历拍X光片,在剥离主观感受之后,隐藏在“被批评”背后的真相——“未结合数据调整预算”“缺乏反驳依据”等便会显现出来。
这一步最为重要的是“只陈述事实,不掺杂感受”。
具体操作方法是:准备一个小本子,每天睡前花5分钟,按照“时间+事件+具体细节”的公式记录3件关键事情。
第二面棱镜:价值棱镜(Practice)——从零散的经历中提炼可复用的“方法论”
实习生小夏的进步速度让整个团队都为之惊讶。
后来发现,她有一个特别的习惯:每次完成任务后,都会在笔记本上写下“如果再做一次,我会……”
这就是价值棱镜的核心要点:从实际发生的事实当中提炼出“可复制的行动公式”。
比如小夏第一次做客户对接时遗漏了3个需求,她在复盘里这样写道:
- 错误点:电话沟通后未及时确认。
- 可复用方法:客户提出需求时,采用“3步确认法”——记录关键词→复述确认→24小时内发送文字版备忘录。
价值棱镜最忌“笼统总结”。
与其写“以后要更细心”,不如拆解出具体的步骤:做报表总是出错的人,可以总结出“交叉核对法”——先核对数据来源,再检查计算公式,最后用反向推导验证结果。
这一步骤仅需3分钟,却能让你真正从“吃一堑”迈向“长一智”。
第三面棱镜:行动棱镜(Try)——将顿悟转化为明日的“最小行动”
不少人在复盘时热情高涨,写下“下周要提升沟通能力”“每天背10个行业术语”之类的内容,可往往坚持不到3天。
问题在于:他们把“目标”误当成了“行动”。
行动棱镜的要点是“设计最小可行性步骤”。
例如想提升沟通能力,别只说“要多跟同事交流”,可以这样写:
- 明天晨会时,主动补充一个同事未提及的方案细节。
- 下午对接工作时,先问一句“你希望我重点关注哪部分?”
这些小行动如同给成长搭建脚手架,每天进步一点点,三个月后便会产生质变。
建议采用“时间+场景+动作”的格式记录。
比如“明天14:00给客户发邮件时,先加一句‘附件是精简版,如需详细数据可以告知我’”,这样更便于执行。
普通人与高手的差别,并非在于天赋,而在于能否将每一天的经历,都转化为滋养成长的养分。
“复盘三棱镜”并不复杂,难的是每天坚持15分钟。
请相信,当你开始用事实棱镜看清真相,用价值棱镜提炼方法,用行动棱镜落实改变时,成长就会如同复利一般,在不知不觉间让你超越大多数同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