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智慧始于记忆——这本书第一页的这句话一下子点燃了我看书的欲望。学生学不好,很大一方面不就是记的不牢吗?那么这本书是不是从人的生理上告诉我们现象,原因(本质),以及解决方法呢?也就是怎么记得准,记得牢!
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老师付出了那么多,讲了那么多,可是学生确总是记不住?老师的付出和学生的收获不成正比,难道学生的成绩真的就不可控吗?
001 “我们很容易相信,学东西时越轻松,学习效果越好,但研究证明,事实恰恰相反。”这句话不是和快乐学习相矛盾吗?然而,科学家的实验数据证明,在检索所学时付出的努力越大,成绩越好!只需要每次在一堂课上加入一次测验(检索练习),就能极大的改善学生期末考试的分数,而且,课堂测验进行得越频繁,收效就越大!
002 “知识多不等于学习能力强”。一定的学习能力,合适的学习方法,能让你在有限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003 “频繁的集中练习只能产生短期记忆”。很多老师在教授学生时,习惯于今天的内容讲完就检测,每周的周测测完就讲,讲完再测,不过关再提问。老师很累,看起来学生掌握了,可是到大考,学生的成绩确不尽人意,原来是没有想办法把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
004 “需要采用后“刻意练习”的方式。”什么是“后刻意练习”?读后发现,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善于练习组合……如此之多的训练方式都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转化为长期记忆。
005 “最努力的学生会陷入其中一个误区(两误区之一):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荧光笔、下画线和反复阅读)。”你有没有熟悉的感觉或者见过类似的场景?为什么有些学生看起来那么的认真,作业也好,课堂上也认真听讲,书上标注清楚,笔记记的全面,但是成绩……而书中说到:你有没有用每章背后的关键概念测验自己?你能否理解书中的概念并运用,有没有尝试着把新知识和已知联系起来?有没有找找课本外的例子?而所有的答案都是没有!
除去极少数,不是学生不用心,学不好,而是学习和记忆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就是认知天性!老师们看了这本书后能够转变自己的观念,纠正认知的偏差,改正思维模式。并且能够利用书中的多种方式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来掌控学习成绩!这些正体现了现在高考所要求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