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聪明,对于孩子成长的危害是特别大的
因为孩子会把这个聪明当作自己先天的能力,让他做一些比较容易做的事情时,他可以做到,这时这个聪明会让他洋洋得意,他会认为自己不用努力的聪明才是真的聪明。可是当孩子觉得努力是件很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当任务变难了,他会怎么做?为了掩盖自己做不好,他会倾向于说:我干脆不做算了!这样的孩子,小学时靠自己的小聪明成绩还能不错,可到了初中,学科突然变得多起来,功课变得很难学,为了使他维护自己那个聪明的形象,最省事,最可靠的办法就是不学。我不学了,妈妈最多批评我不努力,我还是个聪明的孩子。
一个在小学没有系统地掌握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到初中是很难跟上学习进度的。而那些从小就打好了基础,养成好习惯,形成了坚毅品质的孩子,到了初中,成绩也还会一直好下去。
教育心理学家德韦克的实验:请两组孩子来做一些相对容易的题。第一组孩子做完后夸他们很有天分,第二组做完后夸他们做题时特别专心,一直在努力找解题的办法,夸努力。做完后再做一些难题,大家都解不上出来。第一组被夸天分后的同学做题时,感觉自己确实做的不好,直接走了。第二组被夸努力的孩子拿到难题后,不断尝试各种办法,交卷给老师后还不肯走,一直问老师,刚才已经试了好几种解法,可是仍然不对,问老师到底该怎么解。
两种夸法在结果上千差万别
第一种夸法夸天份夸聪明,让孩子相信他的能力是先天的,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将其称为僵固性思维。他会认为,对于解决这个问题,自己没有天分,所以没有办法,只好选择放弃。
第二种夸法夸努力,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如果找对方法,就可以提高,我们把这种思维称为成长性思维。具有成长性思维的孩子遇到挫折时,他会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能力自己暂时没有,但如果学会了或找到方法了,他就能具备相关的能力。德伟克把这种能力称为暂未获得,暂时没有,但是通过学习可以有的能力。
两种夸法差异的核心就是能力是先天不变的,还是后天可以提升的。如果是先天不变的,那其实是自己没有办法控制的,是不可控的,就会听之任之,如果是后天可以变化的,而且可以通过自己想办法提高,那就可以控制就可以去努力获得。
如何夸才能把聪明变成可控的能力
比如当我们看到孩子把所有的错题全都抄下来了,这时应当夸他:我看你把所有的错题都清清楚楚地抄了下来,下次这种题你再遇到就不会错了,孩子,你真聪明!这个聪明是孩子可以学会的,可控的,可以成长的,这样说,孩子就知道下次这样做有效。
我们还可以把孩子会时间管理、会列事件清单、会调控注意力、会创造好的学习环境等,都变成夸他好聪明,这个聪明就不再是一个僵固不变的概念,而是可以控制的,可以通过努力而成长的,那这个夸奖就是有用的,而且这个夸奖也会指导他下一步的行为。
所以空洞地夸孩子聪明,真的会害了孩子,会让孩子认为不需要努力的聪明才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会让孩子形成僵固性思维。这样孩子遇到挫折时会逃避,用不学来掩盖自己的学不会,没有办法去精进。千万不可以空洞地夸孩子聪明,要将聪明包装一下,再夸孩子,让这个聪明结合具体的行为变成可以控制的,可以提高的能力,让孩子形成成长性思维,这样孩子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