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航者,肩负着引领学生心灵成长、塑造班级文化、协调家校关系的多重使命。在日复一日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假努力”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让班主任们陷入了无尽的忙碌与疲惫,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自我成长与独立能力的培养。假努力,并非指班主任缺乏工作的热情或不愿投入,而是指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因方法不当、目标不明或心态失衡,导致看似忙碌实则低效甚至无效的工作状态,如同一个隐形的陷阱,让许多满怀激情的教育者在不自觉中深陷其中。桃都建校以来,我已经在班主任岗位走过了十几个春秋,我很庆幸,我带过的所有班级的所有家长最终都能和我站在一条阵线上,合力托举孩子成长。我也曾因为工作等原因,外出时间最长达到一个月,但是班里风平浪静。曾有一位老师调侃,说我善于遥控指挥学生。其实不尽然。每一个能够云淡风轻进行管理的班级,也可能是从焦头烂额中逐渐走出来的,这尤其要摆脱的,就是班主任的假努力现象。现象一:亲力亲为的假努力 / 要学会从“保姆”到“导师”的转变。不少班主任的日常中,亲力亲为似乎成了一种习惯。从打扫卫生到搬书发本,从收发作业到组织活动,事无巨细,皆需亲自操练。然而,这种过度的“勤劳”实则是一种教育上的“懒惰”。真正的教育,应是教会学生如何自我管理和独立生活。班主任应学会“偷懒”,通过巧妙地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十年前,我在班里形成了值日班长轮值制度,一直沿用到今天。十个值日班长,每人轮值半天,负责教室卫生的整理分配、一日常规表现的管理监督。建立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互助共进。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承担责任,还能够在实践中锻炼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简单的事从入学初教给学生,班主任以身示范,随后的管理将事半功倍。比如学生不会拖地,我在全班进行示范,拖布跟着人走,细碎垃圾跟着拖布走。打扫卫生到边到沿,不留死角。比如黑板擦用完直接放进粉笔盒,不直接放在讲桌。入室即静,入座即学,入班后主动调整桌椅位置,沿着地板砖缝摆放整齐。放学离开座位,把凳子推入到课桌下面,人起身后凳子推进去,这也是将来步入社会需要遵循的礼仪。所有的小事,在一开始立好规矩,养成习惯,班级环境就基本不用耗费心神了。现象二:奖励艺术的假努力 / 要从物质奖励倾斜为精神的升华。“一有进步就奖励,自己贴钱买奖品”的做法,虽然短期内可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长远来看却弊大于利。学习本应是学生自我探索与成长的过程,而非为了外在奖励而进行的功利性行为。频繁的物质奖励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甚至认为学习是为了获得老师的认可或物质奖励,而非出于内在的兴趣与需求。因此,班主任应更多地采用非物质奖励,如公开表扬、颁发荣誉证书、提供参与特殊活动的机会等,让学生感受到被看见、被认可的喜悦。同时,奖励的频率也应适度控制,以免削弱学生的内在动力。我曾经无数次给学生准备过奖品,买个本子或者笔之类的,没有想象中感觉到学生的兴奋和珍惜。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曾经有一年到北京培训,我给我所教的班级每人准备了一张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的明信片,给学生写上名字和寄语,学生到讲台挑选的那一幕,非常兴奋,时过几年,还给我提起此事,谈起当年被点燃激情。还有我们班恰逢中考延迟的那年,我给每个学生做了一张电子贺卡,上面放了学生照片、座右铭和我针对他们每个人特点的评价和寄语。过去几年了,还有学生在微信给我留言,说仍能熟练地背过当年写给他的那段话,倍受鼓舞。如此看来,精神上的认可和鼓励比起物资来,效果好很多,这是心与心的交流和共鸣。现象三:家校沟通的假努力 / 要从琐碎转到关键的聚焦。面对学生的犯错行为,部分班主任习惯于立即向家长“告状”,试图通过家长的介入来解决问题。然而,这种“琐碎繁冗”的沟通方式不仅让家长感到疲惫不堪,还可能加剧家校之间的紧张关系。家校沟通应聚焦于学生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重大问题上,通过深入了解和协商,共同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成长计划。当确实需要向家长反映学生问题时,班主任应做到有理有据、切中要害,避免无意义的抱怨和指责。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改正错误,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小事不碎处理,不要给家长告小状,发牢骚,要精准问题,精准发力。现象四-五:谈话艺术与界限的假努力 / 要做到对孩子的守护信任与尊重。现象四:有效的沟通是教育成功的关键。然而,部分班主任在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中却显得力不从心。他们或是缺乏沟通技巧,导致信息传递不畅;或是只关注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学生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关注。这种无效的沟通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师生、家校之间的矛盾和隔阂。现象五:谈话是班主任了解学生、建立信任关系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时,尤其是与异性学生交流时,班主任必须时刻注意保护自己的职业操守和学生的隐私权益。谈话应选择在公开、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如敞开的办公室或教室门口,并尽量邀请第三方人员(如另一位老师或学生代表)在场。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助于维护谈话的严肃性和正式性,还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猜疑。同时,班主任要注意心态的平和,声嘶力竭的批评未必能深入学生内心,在谈话过程中应保持耐心和尊重,倾听学生的声音和想法,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引导。现象六:坐班管理的假努力 /要平衡监督与自主的关系。班主任“坐班”,出发点是为了监督学生的学习和纪律情况,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偶尔坐班,目的是为了观察学生在其他学科的课堂表现,便于发现问题。如果过度坐班,不仅限制了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和自由时间,还可能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或逆反情绪。班主任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坐班时间,既不过度干预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过程,也不完全放任自流。在坐班期间,班主任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需求,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非坐班时间,则可以通过与家长交流等方式保持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同时,班主任还应鼓励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现象七:积分管理的假努力 / 要保持从精细到粗放的适度原则。积分管理作为一种班级管理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然而,如果积分管理过于细致和繁琐的话,会适得其反。过于精细的积分管理不仅会让班主任陷入无尽的数据统计和分数计算中无法自拔,还会让学生过分关注分数的高低,忽视了学习的本质和过程。因此,班主任在实施积分管理时应遵循适度原则,把握好大方向,不必过于纠结于细枝末节的问题。例如:可以设定一些基本的规则和评分标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估和打分,班主任负责审核和确认即可。这样的管理方式既能够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估和反思能力。没有标准的人为评价加减分,不仅让班主任无暇应付,还会让学生对积分产生懈怠和忽视。现象八:盲目跟风的假努力 / 要让忙碌有理有据有格有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如潮水般涌来,班主任们往往急于求成,试图将各种先进经验一股脑儿地应用到自己的班级管理中。从精细化管理到小组合作学习,从心理健康教育到生涯规划指导,每一项都抓,每一项都忙,却忽略了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最终陷入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困境。这种盲目跟风的忙碌,非但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让班主任感到身心俱疲,学生们也无所适从。现象九:浅尝辄止的假努力 / 要让尝试真正落地生根。与盲目跟风相对的是另一种假努力——浅尝辄止。面对新的教育理念或方法,班主任们或许会有所触动,也会尝试在自己的班级中实施。然而,由于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持久的耐心,他们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模仿的层面,没有真正将新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的尝试,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可能因为形式化、表面化而让学生产生反感,多数是虎头蛇尾,草草了事。现象十:忽视个体差异的假努力 / 要避免管理模式“一刀切”。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能力和需求。有的班主任往往忽视了这些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管理模式。无论是学习任务的布置,还是班级活动的安排,都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多元化需求。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抑制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让学生感到被忽视和压抑,学习幸福指数偏低。教育是一场漫长的旅程,需要耐心、智慧和爱心。作为班主任,应该摒弃“假努力”的浮躁心态,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初心,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平衡,实现自我成长与学生发展的双赢局面,才能在教育中真正听到花开的声音。
2024-10-0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2024版)》 在等级制度的暴力、价值观念的歧视,以及心理竞争的残酷游戏中,有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