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
橘逾淮[1]而北为枳,鸲鹆不逾济,貉[2]逾汶[3]则死,此地气然也……迁乎其地弗能为良,地气然也……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
(《周礼·冬官考工记》)
【注释】
[1]淮:淮水,淮河。源出于河南省桐柏山,东流经河南、安徽等省,入洪泽湖。以下主流出三河,经高邮湖,由江都县入长江。
[2]貉:即狗獾。穴居于河谷、山边和田野间。
[3]汶:汶水。今名大汶水或大汶河。源出于山东莱芜北,西南流经东平南,至梁山东南入济水。
【解读】
橘和枳,皆属芸香科植物,其品种各有多种。南方之橘移至北方,不适宜于生长,故有退化情况,其外形如枳而实非枳。中药枳实的基原为枸橘、酸橙或香橼的幼果;橘,为福橘、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成熟果实。今橘、枳主产于南方,唯有绿衣枳实亦产于陕西。
《周礼》举橘、貉为例,说明动植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影响其生存情况。不仅“地气”的影响,而且“天时”也往往是决定因素,所谓“天时有生杀,草木有生死”。唯有天时、地气和材美、工巧这四方面都具备的物品方可称为优良。
中医治病,多用动植物药品,更强调使用“良药”,故孙思邈《千金翼方》十分讲究“采药时节”和“药出州土”,认为“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功,卒无裨益”。又指出“学者须知其出药土地……其余州土,皆由不堪进御”。总之,只有在合天时、得地气的条件下才有优良药材,而有了良材,又必需巧工修治炮制。
《千金翼方·药录纂要》列述“药出州土”,有唐代当时的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西道、山南东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陇右道、河西道、剑南道、岭南道所属各州产药。此即后世所谓的“地道药材”。
【参阅】
《本草拾遗》:“旧云江南为橘,江北为枳。今江南俱有枳橘。江北有枳无橘,此自是别种,非关变也。”
《备急千金要方·序例》:“或曰,古人用药至少,分两亦轻,差病极多,观君处方费不烦重,分两亦多,而差病不及古人者何也?答曰:古者日月长远,药在土中,自养经久,气味真实……今时日月短促,药力轻虚,人多巧诈……又古之医者,自将采取,阴干暴干,皆悉如法,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今之医者,但知诊脉处方,不知采药时节,至于出处土地、新陈虚实皆不悉,所以治十不得五六者,实由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