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修行?修行修什么?一时间修行成为流行词,许多人觉得高大上。我理解的修行是某些觉醒的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让自己变得更加纯粹,更加清明,走出无明状态的过程,直至明心见性。
修行的内容无非有四个方面,第一是信心,第二是定力,第三是智慧,第四是慈悲。
修行让我们拥有信心,增加心的定力,让智慧从心中升起,走出无明,慢慢以慈悲之心面对世界宇宙。生于俗世,难免人事的缠绕,然而,人事万物都是缘起缘灭的相遇,都会成为我们的助力。
种下善种子,就有善的果实;种下恶种子,就有恶的果实。修行就是通过一层一层的熏染,最后进入生命的深层,把恶因清除掉。
时下科学的说法,人的生理受神经系统的支配,而人的神经系统又受语言系统的支配。当我们有了正面的意念时,就有可能转化一些负面的东西。
修行就像酱油泡萝卜一样,刚开始酱油只能泡透萝卜的表层,但经过长期的泡,天长日久,就把这个萝卜腌透了。表层意识,我们称之为第六识,中层称之为第七识,萝卜心为第八识。随着长久的熏修,智慧的力量会进入意识、潜意识,最后进入第八识。这样修下去,就能真正的清净污染。
以前看到这些觉得象天书,慢慢地沉下心来读一些相关的书,加之经历的一些事,许多知识也如淹萝卜一样渗入心底,唤醒麻木的心,看到自己的无明。不断对自我进行定位、重构,慢慢形成不同的理念系统,于无形中应用于现实,而世界慢慢展现不同的面目。
一切遇见都是来成就我们的,只要有心去觉察,你会发现宇宙就是一个连通的整体,一次次让你遇见、验证、成就,带我们走向清明,这也是修行吧。
以前我会自认为清高,看不起斤斤计较的人,看到自私、报怨、谩骂的人就讨厌,后来接纳那是别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她)只是还处于无明之中在受不同的苦,自己不再觉得那是可以干扰我的一件事。
那一天,母亲又向我讲述她听来的邻居们的家长里短,我又听到了熟悉的语言,母亲说许多人家里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真是不值得,有的老太太们相互间争风吃醋,老了没有老人的样子。
母亲住的小区是城中村折迁小区,住着许多回迁老人,因为折迁而降大运富起来,精神生活却并没有改变底色,没有因为富起来而变化,反而更显贫瘠。母亲也尽量远离她们,每天早早出门去公园看风景,但偶尔也会被叫住去听故事般。
母亲描述时的语气与表情让我看到了不屑。
我说,这就是生活,每个人的选择不同,认知不同,书写的命运故事也不同,让我们看到万千世界,当我们看明白一些事就像看游戏,可是谁也没去别人家生活,无需评判。
也许正因为明白了一些,就不会这样去做了,所以才不会发生在身边,但如果因为明白点皮毛而让我们更加关注,以显示自己的不同和优越感,就是思想的分离了。
人生苦短,不要让自己淹没于琐事纠缠,时常觉察心里是否正觉正念,时常回归找到心中的清明,这是我常提醒自己的。
想到那句话:你自己眼里的自己不是你,别人眼里的你也不是你,而你眼里的别人才是你。
我觉察自己当时的心态,为什么让我听到这些话,又看到母亲的状态?是在提醒我什么?
雪师说过:你所认为的世界,只是你心灵的镜子,你看到的是自己的心,而不是世界本身。
那么我们通过听到看到的别人可以看到真正的自己,找到真正的自己。
世界包罗万象,本没有好坏、美丑,我们与他人并无区别。当我们看到龌龊感觉厌恶,并不是我们本身存在这一特性,而是从中看到了我们具有的分别心。但是人有道德底线,可分辨善恶。
当一份厌恶之心,或者评判之心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心就无法平静,此刻无法保持一份清明,我们要看到这份分别心,接纳并清除。
我看到母亲的表达,接纳这不过是她要与我沟通的一种方式,至于她看到听到的也只是流经她的一段经历,可以不影响她,也不影响我,只看着它们流走。
我们能够做到不抱怨,不后悔,不纠缠,是一种进步,而在看到、遇到时保持一份觉察,接纳这只是一种情绪表达的存在,是一种正常发生,不再用分别心去评判,但可以用善意的语言去引导,至于是否接纳是别人的事,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也许这也是我们修行的过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