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从开展活动到任务驱动,有了一些想法。
1.核心任务要紧扣教学目标
提升活动的质量
立足真情境的任务
2.核心任务要激发学生的自我系统
激发自我系统是学习的原点
核心任务要好玩、有趣
核心任务要让学生能做、敢做
3.核心任务应贯穿学习全过程
要让学生动起来,动起来的课也会存在问题。
活动的设计不能局限于知识点的学习。
一、任务与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区别
(一)定义层面
任务
任务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定的具有一定明确要求的学习工作。它通常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结果导向性。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可能是“用分数表示出一张纸被平均分成4份后,其中一份所占的比例”。这个任务有明确的要求,即学生需要正确地用分数来表示这个具体的数量关系,结果就是学生写出“41”这个分数。
活动
活动则是指在教学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组织的一系列学生参与的行为过程。它更注重过程体验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比如在“认识图形”这一课中,教师组织的活动可能是“让学生用小棒拼搭各种图形”。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不同图形的特征,而不仅仅是追求一个具体的答案。
(二)形式层面
任务
任务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多以书面作业、口头回答问题等形式呈现。例如,教师在讲解完“加法运算定律”后,布置的课后任务可能是让学生完成几道相关的计算题,如“计算23+45+77,并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这种任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活动
活动的形式则丰富多样,包括小组讨论、游戏、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以“测量物体长度”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测量教室里不同物体长度”的活动。学生可以分组,用尺子去测量课桌、黑板、窗户等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测量的方法,还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
(三)目标层面
任务
任务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布置的任务是让学生完成一系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题。这个任务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活动
活动的目标除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比如在“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活动中,学生通过用小正方形拼搭长方形,观察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自己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面积计算公式,还培养了观察、归纳等数学思维能力。
二、任务与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联系
(一)相互依存
任务为活动提供知识基础
任务可以帮助学生在活动前做好知识准备。例如,在进行“分数应用题”的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先布置一些基础的分数计算任务,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这样在后续的活动中,学生在解决分数应用题时,就能更顺利地运用这些基本的计算技能。
活动为任务提供实践平台
活动可以为任务的完成提供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比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拼组”后,教师布置的任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拼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在拼组图案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各种图形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拼图任务。
(二)相互促进
任务促进活动的深入
任务可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深入思考。例如,在“统计初步知识”的活动中,学生通过收集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并进行整理。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计算平均身高、中位数等统计量。这个任务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要完成数据收集和整理,还要进一步分析数据,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统计知识。
活动促进任务的完成
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和动力。比如在学习“时间的认识”时,教师组织“时间大比拼”的活动,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系列任务,如整理书包、写一段话等。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对时间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更有动力去完成与时间相关的计算任务,如计算活动所花费的时间等。
(三)共同服务于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任务和活动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任务侧重于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活动侧重于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在“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中,任务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进行简单的加减计算;活动是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场景中,运用人民币进行实际的交易。通过任务和活动的结合,学生不仅掌握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还培养了实际运用能力,共同达成了教学目标。
任务偏重目的性和结果导向性,活动偏重过程性,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