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导入
大家都喜欢猫,因为猫很温柔。它带给了我们无穷的乐趣。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作者因为养猫引发了他的“哀伤和忧愁”,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
一、检查预习
课前布置学生把预习的字词、注音和四字短语写在黑板上,对重点字音进行朗读和纠正,重点词语进行解释。
二、初读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用摘录和概括的方法完成书后思考题第一题的表格,然后交流。
2.用两三句话说一说其中的一只猫,要求包含以下信息:猫的经历、特点、“我” 对猫的态度。
要求用到以下词语中的至少一个:怂恿 惩戒蜷伏 消瘦 妄下断语 屋脊 酸辛 愤恨
注意这些词语意思或表达的情感:
怂恿:指从旁劝说鼓动别人去做(某事)。多用于贬义。
惩戒:处罚或通过处罚来警戒。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妄下断语: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屋脊:屋顶中间高起的部分。
酸辛:悲伤痛苦。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师生交流。
填空引导:“我”家的第__ 只猫,是__来的,后来__,最后__,“我”感到__。
(预设: (1)“我”家的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新生的猫,后来它日渐消瘦,最后走倒了生命的尽头,“我”感到难过酸辛。(2)“我"家的第二只猫,是从舅舅家要来的,有趣可爱,招人喜欢,后来它还捉了老鼠,最后被路人捉走了,“我”感到怅然和愤恨。(3) “我”家的第三只猫,是捡来的流浪猫,不活泼,忧郁,懒惰,不为大家所喜欢,后来“我”妄下断语这只猫吃了芙蓉鸟,最后这只猫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感到很难过。)
三、细读课文
1.从描写方法角度看三只猫的描写片断,思考三段文字描写方法有什么不同?
(第1段由静到动,第2段通过动作细节展示“镜头”,展示“画面”,第3段通过几个时间的词语交代了不同时段猫的复杂变化。)
2.看看下面几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无亡。.“不要紧,我再问别处要一只来给你。”“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顺势理清文章的结构,明确详略写,把握这篇文章的思路。
(预设:(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文。“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抒写感受, 铺垫下文。(2)“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承上启下。(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呼应开头, 总结全文。
三次养猫,疏密是递增的,第二次比第一次详细一些,第三次比第二次更详细一些。文章重点写第三只猫,着墨最多。因为第三只猫最让“我”忏悔和内疚,难以忘怀。)
三、深入研读
1.联系书后习题第三题,为什么第三只猫死后我更难过?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
追问:从25节看第三只猫的“罪”证实了,有哪些证据?
(我的偏见22节,猫的两次“凝望”17、19节,妻子的助澜,张妈的沉默,三妹也默认,27节嘴里吃着什幺等)
追问:从哪些方面发现这些证据的虚“伪”的?引导学生研读文本。
(27节“好像”,“我想”(去逗号比读),17节“似乎”,25节“我以为”)
然后认真品读作者的心灵感受的句子,感受他的自责,后悔,惭愧。指导朗读语气。
2.难道作者仅仅在写猫吗?文章当中的人物哪一个最像猫?
由猫写到人,作者在反思人性的弱点。
追问:如果是第二只猫凝望着那只鸟会被主人认为是它偷吃得了吗?
(不会,人们完全用主观喜好去评判,凭个人感觉,没有平等地看待生命,没有公平地对待他人,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
3.如果你就是作者,你有机会面对那第三只猫,你想说些什么?
追问:换个角度,如果你就是那第三只猫,你想对主人和大家怎样诉说你的委屈和冤枉?(可一切都不可能了!有感情阅读31节,感受作者的深刻的忏悔之情。)
(我是一只猫,半年前我被郑家的张婶从门口捡来。由于我长相平平,性格忧郁,主人并不喜欢我,我成了家里可有可无的摆设。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主人特别喜欢的一只芙蓉鸟死了,仅凭我多看了一眼这只鸟等所谓的证据,主人就认定我害死了它,还狠狠地打了我,可我是冤枉的,我没有害它,我不能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同学们可要为我平反啦!)
4.联系背景,揭示主旨。
(背景:《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在此之前,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队——文学研究会。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郑振铎主要探究的是自由平等、人性解放等问题。他在小说中毫不避讳地表达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强权,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
有多少地位低下的人们在强权和粗暴面前无力反抗无从诉说,他们在承受着冤屈。
张婶当妻子责怪她时,她为什么不争辩?她只是个佣人,说什么不重要,没有人会信她的辩解,她也就沉默了。
这就是现实,如果第三只猫长得好看讨人喜欢,大家还会集体怀疑它吗?
所以我们要努力打造自己,让自己各方面光亮起来。因为更多贫苦弱小的底层百姓都过着第三只猫一样的人生,不被人关爱和理解,在偏见与冤枉中苟活。被冤枉时连辩解的资格都没有。如果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不改变,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那只可怜的被冤枉的猫。这个世界上永远有比猫亡失更令人痛心的事,那就是美好人性的丧失。
所以本文语言背后有“轻笼的哀愁”,你能体会到吗?
愿我们尊重其他生命,并时刻提醒自己要自重,共同呵护和净化美好的人性。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