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收到著名教育媒体人吴松超的新书《教师精进法则》时,一位校长朋友正在电话里跟我吐槽,今年学校新进了那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该怎样对他们进行专业培养呢?
这位校长早已是河南资深的名校长了,他的学校又是全市倾力打造的教育新高地,有沪上名校的品牌资源加持,有一流的硬件设施,也受家长的追捧,还有充足的师资,他为什么还会为新教师专业成长这样的寻常问题焦虑呢?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而好校长的好不仅仅在于校长自身的专业素养好,更重要的是校长能带动所有教师的专业素养好,进而促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好。
像木桶理论,学校每一个教师都是学校的形象大使,但最长的木板只能决定学校文化高度的上限,专业素养最差的那个老师才决定学校教育质量的下线,而这个下线有时候直接代表了学校的品质,特别是爆炸性特殊问题和情况往往就发生在这些下线身上。
通常情况下,正面的好不敌负面的破坏力!
让新进的年轻教师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成为学校木桶的短板,就成为这所新学校快速发展的瓶颈和刚需。
而现在的新教师,学历不低,年龄也比当年的中师生大许多,但感觉却隔着一条巨大的时代洪流和落差,面临许多新现象。
我建议这位校长朋友先做个调研,看看这批新老师都需要哪方面专业素养,分出轻重缓急,再商定一个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几个月转瞬即逝,当我有时间静心打开教育名家余映潮、闫学、管建刚、贲友林、田冰冰、陈宇、钟杰联袜推荐,大象出版社倾情推出的著名媒体人吴松超的《教师精进法则》时,还是眼前一亮:这个视角不一般!
和圈内校长、教师过度关注教师的专业技能成长不一样的,吴松超更关注教师的自我生长。他认为教师成长更重要的是自我生命力量的激活、内在精神朝向与认知模式的转换。
你有一辆加满油的豪车,上面有先进的导航系统,可心中若没有向往的地方、想见的人,旅程又有什么意义?除了兜风,又有多大乐趣呢?
想清楚自已要做什么样的教师,不管对于教学业务的精进,还是自已作为有着教师职业的人的幸福人生,都意义重大。这是职业理想,也是教育理想,更是人生理想。
如一根锒针点准穴位,年轻教师缺乏的不是能力,而是动力;不是动力,而是目的地。我在和教师交流时,常常问“你知道你所教的学科名师都有谁,你最崇拜谁?”,并建议年轻教师一定要有一个偶像,因为你崇拜谁,走近谁,就会成为谁,甚至超越谁。
教师成长如何高效?吴松超直言,一个重要途径是研究本土“高手教师”,找到他们的经验核心,学习借鉴,自我超越。因为同处一个教育生态,他们的成就、成功反映着这个系统对教师成长的支持度,能帮助年轻教师找到方向感。而且,本土“高手教师”的经验与智慧,和自己所处环境匹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可用的方法和增量认知。
这就是向同伴中的前辈、前辈中的高手学习吧?都说同伴互助,如果把自已熟知的同行的优点和方法学到手,该多么厉害啊?
“人不能从80岁向1岁活,如果能够从80岁向1岁活的话,那么我敢肯定,世界一半以上的人都会成为伟人?”这是社会活动家程思远先生的感慨。但只要善于广泛吸取和运用那些有成就的人的人生发展智慧,不等于提前有了80岁人的智慧吗?
向有成就的同行学习成长智慧,对于教师来说还有一层深意:更深地理解成长,更长地思考人生。因为教师专业成长之“专业”就是育人?
这一句话,点透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痛点,也是弱点。不少的教师沉浸在知识的传授中,忘记了育人才是根本,干了许多反教育的傻事儿。教师越努力,学生越叛逆,甚至造成悲剧。当下师生内心的焦虑,乃至心理问题,用育人的观念去看,一切都会迎刃而解。所以,我努力推行“美好人生”教育,希望师生生活在幸福中,生命能出彩,人生有意义。
吴松超是教育时报的一名资深记者兼编辑,他从新闻的视角看教育,通过对一个个好教师,名教师成长的历程和感悟的观察、报道、解读去破解教师成长的密诀。
他欣喜地发现“教师成长有规律”,优秀教师共存一些特质,如责任心强,爱读书,善于学习,有同理心等等。但又沮丧地发现,有的好教师好像“为教育而生”,天生适合做教师,似乎“没有道理可言”。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根本差别是什么?又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优秀教师不断“塑造新我”,走向卓越?
只要有心探寻,总会破解心中的谜团。吴松超从彼德圣洁的“心智模式”找到了答案。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的差距在认知和思维水平,根本却在职业系统的心智模式有差异。教师专业成长可以看作教育教学系统心智模式的萌芽、发展、创新、完善、再造的往复循环过程。
彼得圣吉认为,心智模式修炼本质上是把“镜子”转向自已,从而能觉察、检视自已在认知、思维上存在的短板或问题,把新认知、新逻辑、新规则等植入自已的心智模式,使之不断升级完善,从而适应组织、系统,实现自我超越的目标。
吴松超总结,高效成长,一定是属于那些善于为自已找“镜子”,敢于直面真实的自已的教师。用通俗话讲,反思总结,学习、研究、超越。
善于观察记录的教肓媒体人吴松超的这本书,有理论分析,又有各种层次名师的鲜活样板和生动事例,相信能给一线渴望成长的青年教师以帮助,也能给希望教师进步的校长以帮助。希望我的那位校长朋友能看到,能找到助力教师精进的法则!
吴松超观察记录分析的这些名师,绝大多数都是我的朋友。常作印、李迪、张硕果、闫付庆、董文华、宋君、刘忠伟、杨卫平……因为熟悉,更感亲切,看着《教师精进法则》中对他们的分析和记录,如晤老友,也如促膝而谈,更敬重他们的智慧和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