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有企业都是社会企业
华杉老师讲道:“企业战略,也不是一个制定和执行的两个阶段,如克劳塞维茨所言,战略是一件永不停歇的事,经营者在每一个动作里植入战略,也每一天都在思考、修正战略。因为一切战略都源自假设,而假设不是百分百等于未来。说计划没有变化快是不对的,因为没有变化,就没有计划。”
我现在才发现自己过去对「战略」、『计划』是有误解的。其实「战略」和『计划』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动,动起来是最关键的。因为动起来参与进去才有反馈,才能基于反馈校正『假设』。自己之前很容易卡在:要规划出一个完美的计划才能开始行动。后来我才明白,即使站在泳池外根据观察他人的游泳情况,规划自己的成为游泳冠军的计划几乎是白日做梦。当这个情况被描述出来的时候,很容易看见它的离谱之处。但深处其中的我,往往意识不到。站在泳池外,可能会更准确地规划出学游泳的计划,对学会游泳的时间有更准确的预期。但这对于假设成为游泳冠军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企业战略」并不是被割裂为制定和执行两个阶段,事实是宣布企业战略的下一秒可能都会有一些微调,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宣布企业战略的目的是为了在团队中达成共识,让大家清楚前进的方向、目的地以及中间大致会有哪些环节和步骤。就像在新年的开始,要规划一整年的动作和成果,这里的规划是假设,是计划。它必然是基于外界的变化不断调整的。
我现在有一个心态层面的转变。之前,是厌恶变化的,因为长期处在稳定的环境,并没有长出应对变化的能力。现在,我渐渐地意识到,变化是危机并存的状态,会打开新的可能性。
华杉老师讲道:“不要以为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德鲁克说,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对企业最大的误解,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小化的。企业追求的就是亚当斯密说的‘不妨碍其继续经营其业务’而已,就是生存而已。生存,才是终极追求,就是永续经营,就是基业长青。”
这也是非常颠覆自己过去认识的观念,我也渐渐地感受到追求最大化的观念对我影响很重,它有一种,过完今天不考虑未来的含义。除非能够做到在做事的过程中追求最大化,但不求结果最大化,这样一种课题分离的状态。但往往,因为修为有限,特别是投入超越自身阶段和实力的资源时,会对结果有非常高的期待,进而如果结果不满意,很容易崩溃。这背后某种程度上存在一些赌徒思维。
过去,对企业发展阶段的理解是:活着—发展—成功,以为「成功」是终极目标。现在才明白,『永续经营』才是王道。一直存在靠的是「发展」,发展是在经营的过程中持续投入时间和金钱建立起来的能力。我在这里也同样理解了,如何才能一直留在牌桌上,留在牌桌上靠的是持续发展,手上一直有新牌才能持续留在牌桌上。有时候要反思一下,不能留在牌桌上,不仅仅是主观意愿的选择问题,可能跟自身的懈怠和停滞有关。
二、制定企业政策,高于企业战略
华杉老师讲道:“「企业政策」,即我们对社会、对消费者的政策,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政策对企业意义重大,很多问题,特别是涉及消费安全和社会影响的事情,企业应对失措都是因为没有政策,也就没有处理事情的原则。而决定某个产品上不上,某块业务要不要保留,不是简单地看业绩指标,首先要看政策,是否影响我们承担的社会责任。战略路线图,就是大家常说的我们在哪里,我们要去哪里,我们怎么去;”
企业政策是高于企业战略的存在。
我在这里明白,在两个项目中都遇到的一个情况是:SKU很多,不知道该下哪个,除了通过销量判断外,没有去或留的标准。这个现象背后其实就是缺乏企业政策的表现。
在人生课题上也是同理,特别是在电视剧中,在有着黑白分明界限清晰的事情上,剧中的人依然会出现纠结或是做了错误的选择的情况。这背后跟价值观有关,不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
看了华杉老师的微博,我明白,企业战略(目标/行动组合/次序/资源配置)之上是经营理念(对经营最根本的理解和态度,悦近来远,一生不败),经营理念之上是公司政策(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公司政策之上是经营伦理,即“是非善恶的标准,何为正确?(稻盛和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