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再次认真阅读李笑来的文章,他写道:
若是锁孔里插着一把钥匙,那锁头等于是开着的,不是吗?之所以打不开那扇门,就是因为它是被锁上了的,而开那个锁所需要的钥匙,一定在别的什么地方。
这个道理看似浅显,然而有多少人能将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呢?
我思考了自己长期打不开的“门”:我的肩颈向来不太健康,斜方肌常年紧张,甚至会影响睡眠。而我的解决方法只限于:用手/筋膜枪放松,去进行推拿,进行一些表面的拉伸... ...回想起来都是对于斜方肌本身的捣鼓。然而最近我又受其困扰,下定决心解决这个问题时,我在许多地方进行搜索,发现这是由于久坐习惯,斜方肌代偿其他肌肉导致的。相应的解决方案不是简单的对斜方肌的放松:那毕竟不是造成问题的根本!而是增加其他肌肉的参与,从而减轻斜方肌的压力。这个锁的钥匙,在其他地方。
也许有人要说:这不是显然的吗。原本没有好好做功课,导致做了无用功。然而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也经常陷入这样的困境:这个问题真是让人焦虑,如果我解决不好会造成什么样的可怕后果... ...结果在问题本身上面打转,而忽略了对解决方法的寻找,因而被长时间困扰。这是李笑来阐述的“门”,“锁”与“钥匙”的一层含义。
另一层含义在于“钥匙”本身。我们要觉察到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什么。这就需要对于问题本身做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什么都不明白,上来一通慌慌张张的胡乱操作显然是不行的!譬如我在上个寒假,还不清楚自己本科毕业之后的目标是什么,就急忙开始准备GRE,内心想着“以备不时之需”,“考了总是没错的”。虽然对于一些学校的申请也许是加分项,然而很多地区完全没有GRE的要求,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显然会白白浪费。对于目标,首先应当认识目标是什么样的:我想去什么国家?我想做什么样的工作?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对什么感兴趣?... ...然后再作相应的准备。有没有人和我的目标相近?他们有着什么样的能力?... ...
存在问题,先正视它,认识它;再把目光投向他处,寻找解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