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10月9日,晚上8点,家长打电话过来,咨询:如何才能提升孩子学数学的思维思考能力?
她说,孩子目前成绩还可以,平时平均能上85+,偶尔能上90,但90不稳定,我们平时忙,作业辅导不了多少,我看她学数学思维方面有点不灵光,老师,你说怎样能够提升她的一个思维能力啊?
我“......”
她说:以前我也跟她报过一个所谓的训练思维能力的课程,但是学了感觉没什么用......
和家长有了简短地交流之后,我当时就拒绝了。一个是因为孩子85,跟着我学习,就算能稳定考得90,甚至95,也不过就是体现在成绩方面,进步了10分。这10分,孩子自己多用点心,细心点,可能也上去了,所以不是很有必要一定要学个什么课程。另一个方面,是我深知自身能力不足够。
表面上,家长的需求是提分,想将成绩稳定在90+。深入分析,则是家长对未来产生忧虑,她担忧随着年级升高,孩子在数学科目的优势不能持续领先。而本质上,家长真正的需求,是想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孩子认知世界、分析世界,认知自我,分析自我的思维能力。
我深切明白,这种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才是家长自身都未察觉到的真正需求,以当时的我而言,完全不具备相关能力。不过现在,我确实有了新的思考和想法。
这一年,我经常想起那个家长的发问:老师,如何才能提升孩子学数学的思维思考能力?传统的路线,建议孩子学奥数,奥数学习确实能够很好地训练人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所谓的“培养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其中的“思维”和“能力”究竟指什么?或者说什么因素,对于“思维”和“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如此一想,瞬间醒悟,自己原本的思考方向完全错误。
富兰克林.罗斯福说,“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让我们恐惧的正是恐惧本身。因此我们要直面问题本身,差什么补什么,缺什么练什么,因此“思维、能力”不足够,就需要大量的刻意训练,无论怎样练习,针对“思维”和“能力”模块刻意训练即可。
缺什么练什么,无疑是非常精准的思路,但是为了什么呢?对于孩子的意义在哪里?
如果孩子数学不好,那无疑需要在数学科目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于孩子而言,她们并不情愿,为什么?我接触过大量类似的案例,家长统一反馈,“孩子数学不好,一般回家都是最后才写数学作业,倒是喜欢英语,一回家就写英语。”
为什么?很简单,她们不喜欢数学。无论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不喜欢数学、不喜欢思考,甚至不喜欢学习等等。
所以,培养思维能力,与其“缺什么练什么”,不如关注如何让孩子爱上思考,如何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更进一步,让孩子体会到思考本身带来的快乐感,体会到思考、求知欲,就等于快乐!热爱不一定等于快乐,但热爱一定产生快乐。
砥砺奋进,源于热爱的力量,它让孩子们从中获得快乐。那么,接着思考,不喜欢呢?不喜欢数学的孩子怎么办?如果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那么不热爱数学,不热爱学习的孩子,就学不好数学了吗?显然不是,因为在热爱之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考量因素,即:动机。
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寻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人的厉害之处,则在于将不喜欢的事物仍旧做到最好。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人的动机。
不妨想一想,伟大的前辈们共产党人,是因为喜欢,搞革命吗?是因为快乐,搞革命吗?肯定不是,共产党人是一群极富信念的群体,为了改变自身悲惨的命运,为了拯救千千万国人同胞,拯救受压迫受剥削的国家和无产阶级,举起革命的大旗,用鲜血和生命熔铸同一个信念:人民当家作主!
显然,动机是比热爱更重要的因素,如果路过一个流浪汉,你给孩子说“看,以后不好好学习,就像他那样捡渣渣”,或者说“好好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你以后去改变这样的现状,改变她们的命运。”这两句话,显示出家长不同的思想境界,更赋予了孩子不同的动机水平。
所以,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我的答案是:动机>乐趣>热爱>刻意训练
具体,我会怎么做呢?
我会上线自己的“思辨力”课程,针对小学阶段孩子,进行思维训练,进行思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训练。
一、课程的训练目的,依据“动机>乐趣>热爱>刻意训练”进行设计;
二、课程的主体框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逻辑主体,以物理学、数学中的各种趣味思维游戏和实验作为教学素材和实例(如数学中的芝诺悖论,量子力学中的概率波),以阅读、研究、讨论、争辩等读书会的形式,开展最前沿的思维实验,以此进行思辨力训练。为此我会作的准备有:
1、阅读100+的相关书目;
2、参与各类线上线下的读书会活动,提升自己的领读经验;
3、学习家庭教育、儿童教育和心理学相关知识;
4、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量子力学的相关理论;
5、开设自媒体账号,记录并分享我的点滴想法和课程进度;
6、邀请高校哲学教授,帮助我梳理并完善整个课程的逻辑框架体系,并制作课件;
......
天高海阔,白驹过隙;无常轮回,人生难得。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