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2[读书分享]什么是量规

各位小伙伴们:

大家好!今天,我分享的内容是命题作文《什么是量规》。分享的内容主要涉及到的是《如何编制和使用量规》这本书的第1章和第2章。

在第一章开篇就说到了,量规是针对学生学习制定的,它包含一组清晰连贯的标准,以及这组标准下各层级的表现质量描述。它是针对学生学习制定的工具。我觉得这个“工具”,这个词说得特别好。它的核心在于两点——一是要有一组清晰连贯的标准,二是标准下各层级的表现质量描述。这一定义像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了理解量规的大门,而更值得探讨的是它的实际价值、使用原则与常见类型。

一、量规的核心用途:让评价从“模糊”到“清晰”

书中反复强调,量规的本质是服务于形成性评价,它的用途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量规的主要用途是对学习表现进行评估。但是又并没有建议你“应该”做些什么。国家的课程目标、学科目标和教学目标等才是学生应该做些什么的具体要求的来源。这也是我们制作量规时的重要依据。一般测试题或口头问题都有明确答案,且可以用对或错进行评估。所以,此类问题是不适宜用量规进行评估的问题类型。测评技能性目标的达成时,我们便可以使用量规来进行评价。好的量规,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价值。

对学生:明确方向,主动进阶。学生能通过量规提前知晓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比如写一篇议论文,量规会清晰列出“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等标准,以及“优秀”“良好”“待改进”的具体描述,让学生知道“该往哪努力”“当前水平如何”,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

对教师:精准评估,有效反馈。量规让教师的评价有章可循,避免主观臆断。面对学生的作业或表现,教师可对照标准和层级描述,快速定位其优势与不足,给出的反馈也更具体,比如“你的论据能支撑论点,但缺乏典型案例(对应‘论据充分’标准的‘良好’层级)”,而非笼统的“写得不错”或“还要加油”。

对教学:衔接目标,优化设计。量规的标准源于教学目标,使用过程中能反向检验目标是否清晰,若某条标准学生普遍难以达到,可能意味着教学环节需要调整,让教学与评价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二、使用量规的关键:避免“工具”变“枷锁”

量规虽实用,但使用时需警惕“为用而用”:

标准要“少而精”。量规的标准并非越多越好,过多会导致重点模糊。应聚焦核心目标,比如评价“小组合作”,可围绕“分工合理性”“沟通有效性”“成果完整性”3-4条关键标准展开,避免过于复杂。

层级描述要“具体可测”。各层级的描述不能用“好”“一般”等模糊词汇,而要落地到行为或成果上。例如评价“实验操作”,“优秀”可描述为“能独立完成操作,步骤无误,数据记录精准”,“待改进”则是“操作卡顿,关键步骤错误,数据混乱”,让师生都能直观判断。

动态调整,适配场景。量规不是一成不变的,需根据学生水平、学科特点、教学目标灵活调整。比如低年级的绘画量规,标准可侧重“色彩运用”“主题表达”,层级描述更简单;高年级则可加入“创意构思”“细节处理”,描述上要求更高,也要更加细致。

三、常见量规类型:适配不同评价场景

书中列举了几种常见量规,各有其适用场景:

解析性量规:最常用的类型,将评价标准拆分为多个独立维度,每个维度单独设定层级。每个维度都有自己的层级描述,每个维度单独评分。评价学生的看图写话时,可拆分为“内容完整性”(是否讲清图中故事)、“语言流畅度”(句子是否通顺)、“标点使用”(是否正确使用逗号、句号)3个维度,每个维度按“优秀、良好、及格”打分,最后汇总。

整体性量规:整体型量规则从整体出发,综合判断评价对象的水平,不拆分具体维度。例如,某中学的期末考试。这种教学情形下,只需给出整体结论,无须针对每项标准进行独立分析,使用整体型量规会显得列加便捷。整体型量规是对全部标准的综合运用,使用者需要从整体出发,但又不能从笼统的判断难度得出类似“优、良、中、差”的评估。真正的整体型量规同时满足量规各方面的规定和要求,以良好的学生学习标准及标准达成过程中的观察内容为依据。

同样评价看图写话,直接按“整体表达清晰,能生动描述画面”“基本讲清故事,语言较通顺”“表达混乱,难以理解”3个等级整体打分,不单独评价某一维度。

一般量规可用于同一类别的多个任务(具有通用性);具体任务量规则仅针对某一个特定任务设计(针对性强)。适合用于同类技能的长期训练,比如识字写字教学中,设计“汉字书写量规”(包含“笔画正确”“结构匀称”“卷面整洁”),可用于生字抄写、词语默写、句子书写等多个任务,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书写标准。

具体任务量规:仅针对单个任务,比如专门为“写一篇关于‘我的家人’的记叙文”设计的量规,会包含“是否突出家人特点”“是否有具体事例”等仅适用于该任务的维度。

具体任务量规适合针对性强的单次任务,比如在“制作春节主题手抄报”活动中,设计专门量规,包含“是否体现春节元素(如春联、烟花)”“图文搭配是否合理”等仅适用于该任务的维度,精准评价学生对特定任务的完成度。

量规的价值远不止于评分工具,而是连接教与学的“桥梁”。对学生而言,量规清晰的标准让努力有了明确方向,避免盲目尝试;对教师来说,它让评价摆脱主观随意性,使判断有章可循,让评价始终服务于学习改进。教师需在教学中不断打磨量规,使其既扎根教育规律,又贴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在清晰的目标指引下主动进阶,让教师的反馈精准有力,最终实现“评价促学”的本质——不是为了打分,而是为了让每一步成长都有迹可循,让教与学在明确的共识中同频共振。

  以上是我粗浅的认识和理解,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