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第十九届名师课堂观摩会

最美人间四月天,不负春光不负卿

四月是充满希望的时节,草色如青似碧,木叶欣欣向荣,花儿吐艳,柳枝婀娜,处处芳菲尽染,在这美好的四月里,非常有幸的走进了第十九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高质量教学观摩研讨会。真的是一场盛宴,让人感慨万千,虽然是周末的活动,周一就继续投入到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中去,但是一点不觉疲倦,很多在会上看到的听到的融入到了我的教学实践中,真是不虚此行。

刚开始看到通知的时候,看到了华应龙老师有展示课例,就对这次会议充满了期待。记得2016年的时候就在德州听过华应龙老师的一次展示课,就对华老师的经历和融错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买了华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进行阅读,华老师的书不同于名师专家的理论层面,他都是从课堂的点滴思考、感悟等方面进行叙述和深入的解读,让人感觉好像名师都和普通老师一样,他们对教学、课堂、学生的思考这么深入,原来我们稍加思考也可以做得到。华应龙老师的课堂和理念我只需要蹦一蹦就可以勾到,但是很多专家的理论是融入不到自己的课堂的,尤其是随着这些年的教学,对融错教育也是有了自己的理解,并在课堂中有所融入和渗透。

所以,我就趁着这几天的功夫又拿起了这本书进行阅读,还想着如果观摩会当天离着华老师近的话,要不要找他签个名,也当一次追星族,没想到真的得偿所愿不仅签了名还和华老师拍了照。很是平易近人的一位名师,让我对他的敬重又多了几分,相信他的课堂和理念对我的影响会继续,就在前几天学习通分时,孩子们在讨论公分母的选择时,宋鑫茹一开始选择的是两个分母相乘的结果,因为这样的话容易找到公分母,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她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又发生了改变,“老师,如果这两个分母的数很大,这样计算寻找公分母就比较复杂,所以我觉得是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真是为孩子的表现感到高兴,因为她刚刚经历的过程就是华老师提到的“自我否定”的过程,其实这是华老师借用的郑毓信先生说的:“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既是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当我这样去夸奖孩子的时候,明显的要比我只说一句“很好”“很棒”的效果好得多。带着对华老师的憧憬和其他名师的期盼,走进了这场盛会,坐在会场上,听着他们的课堂,写下了自己的几点所思所想:

1.数学课的活动怎么推行?和思维的碰撞如何处理?

首先听到的是柳小梅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因为我上过这节课,所以对这节课还是比较熟悉的,柳老师这节课开始进行的很简单,简单的实例让学生明白了可以用字母表示数,但是并没有真正让学生明白数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导致最后在补充完整关于“青蛙”的儿歌时,有的学生出现了用字母表示数了,但是没有找到关系。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想让学生通过情境,将这部分的数学史融入课堂中,理解从丢番图用首写字母代替文字,到韦达直接抽象成一个字母,这个过程真正的数学史上经历了一千多年,正是数学进入代数的开始,但是在我的课堂上处理的也不是很好,学生的理解也不是很深入。

我就在想,数学课堂的活动怎么推行呢?设计出了活动任务,怎样让学生又能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又能更好的进行思维的碰撞呢?没想到这个问题在第二天张齐华就给出了答案,当然实施过程还需要思考和磨砺。

2.数学课要调动学生思考的热情。

李培芳老师带来的是三年级的《寻找除法算式中的秘密》,非常轻松快乐的一节课,看上去老师好像有一点“癫狂”,但是整节课都在老师的把控之中,孩子们轻轻松松的通过观察不自觉的进入了思考阶段。通过猴子平均分桃子产生猜想,学生开始通过举例证明猜想,在老师的不断引导和刺激下,孩子们对问题的思考渐入佳境。整堂课学生都是在和老师的轻松对话下,被老师一步步调动起了思考的积极性,老师不断的示弱,学生不断的挑战,这样的状态就是学生在课堂中思考的最好状态。轻松的课堂,老师又不断的设计出“意外”更是让学生欲罢不能。

好的数学课,就是应该调动学生思考的热情。本身数学就是思维的体操,如果数学课上没有学生思维发生,那么数学课的意义何在呢?反思自己的教学,很多时候没有给学生思维发展的机会,我说你听,我做你看,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事情好像搞反了,一天天下去,学生还思考什么,老师都给我做了,等到什么时候老师不做了,学生就啥也不会了。这可能就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碰到同样的意思,但是不同说法题目时迷糊的原因吧。关注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3.要留给学生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纵观这几节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留给学生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想法,老师不着急去评判,而是让孩子们去判断,感觉对就是对,如果有问题就说出来。这样的交流过程,其实是每个孩子都有了思考,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学习和进步,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产生自己的思考。

我的课堂中,很多时候当孩子回答不上问题时,急于替学生表达。还是要有耐心,孩子们的学习毕竟是刚开始,不懂、说错、做错都是正常的,只有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孩子才可以成长和收获。如果我们过多的替孩子回答,着急说出答案,那么孩子们是没有经历过程的,也就是为什么课堂上爱发言的孩子越来越少,这是因为我们给他们的机会太少了。多追问:为什么?怎么样?还能怎么样?

4.真正的蹲下身子向孩子看齐。

“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是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前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主席古斯曼说:“传统教育的诸因素,在小学的最初几年里,就抑制了儿童身上先天的创造能力,在差不多四年的、将他们的思想纳入成人轨道的努力之后,到了十岁,在许多儿童身上那种思考的自发性,那些闪光的想法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兴趣,都已经消失了......这是很可悲的。”

“蹲下身子和孩子对话。”这句话看到过很多次,也时常告诫自己要做到,但是我真正的做到了吗?前几天学习组织活动上公开课时,忽然发现五年级的孩子明明课堂中的问题他会,但是就是不举手回答问题,包括自己班里的很多同学,不是不会就是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我就不断的追问自己,问题出在了哪里?更多的时候,我们期望孩子回答问题时说出我们想要的答案,但是亲爱的老师你要知道,孩子们的想法比你的想法要多得多,你否定的哪些都是答案啊,而你在课堂中是不是都把这些想法排除了呢?不是孩子没有答案,而是自己不够智慧!所以,无论孩子想到了什么,不要急于否定,听听他想表达什么,蹲下身子,向他看齐,或许孩子描述的世界比你设想的世界美丽得多。

本来对第二天的课堂的期待并没有那么高,没想到张齐华老师彻底把我拉进他的“粉丝圈”,第一次听到张齐华老师的名字是在前几天的乐陵市研学会分组展示的时候,有一位年轻的教师说张齐华老师是他的榜样,摘抄了几段关于他的教育理论,当时并没有在意,而且也没有产生太大的印象。当张齐华老师一走上讲堂时,瞬间被他吸引住,他的那节课基本上我都听得没走神,一直跟随着课堂的节奏,好像自己也变成了他课堂上的一名学生。睿智、坚毅、果断、幽默,这是他给我的最大的感受。第二天的五节课同样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收获:

1.关注课堂中没有学习结果的学生——关注全体学生。

在张齐华老师的课上,当小组合作探究的时候,张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要么四个人都把手举起来,要么四个人都保持沉默。”一句话就给小组长和组内学习不太好的同学提了要求,组长不仅要会做题会讲题,更重的是把小组内所有的同学都教会了,真正发挥小组的作用,因为张齐华老师的教育理念就是如何构建优质的学习共同体。张老师的学生在这种共同体式的学习组织下,组长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每个同学都在这个过程中受益,真正的关注到了每一个孩子。

我也在用小组合作,就在前几天也是发现这个问题了,每次小组内发言的都是小组长或者是会的那几个孩子,剩下几个不会的不说也不问,导致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后来想了个办法就是每个组我要指定发言人,其实和张老师的这种做法有点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没有将这个方法发挥到位,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对自己的教学组织有了影响,就在今天我也和孩子说了这句话,效果还是可以的。

2.学生预习了的课还要怎么上?

张齐华老师的上课思路大体是提前设计目标任务,让学生清楚的知道这节课我要学会什么,课堂上讨论交流,每个人都要把知识点搞明白,然后提出每个小组想要解决的问题,最后一段时间就是老师将问题进行梳理,随着问题的研究将整节课的知识、技能、方法等整合渗透。

当我看到张老师的任务单的时候,我很是激动,因为他做的这些就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逆向教学思路。我们做的逆向教学设计,从理论层面上讲,感觉分析的很到位了,但是每次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真的是很艰难,需要思考怎样的活动设计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怎样让学生在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形成素养和能力?张老师的课好像给了我很多启发,课前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课中让学生通过共同探讨明白为什么,引发学生思考还能怎么样。就让学生提前学习知识与技能,如果课堂上能说明白证明孩子不仅有技能还有能力,如果不会讲,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间的共同学习了,既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得让学生明白为什么。

3.教师要学会偷懒,让学生动起来。

张齐华老师分享的关于学习共同体的例子让我深深震撼,小组长为了教会组内的每个同学,可以下课搂着他们不让出去,也可以整理整整六页的学习笔记,还可以每个问题都留给需要不同的同学们。可见张老师在学习共同体方面是下了功夫的,时间的原因张老师并没有过多的介绍他的这种模式,给我的感觉就是教师要学会偷懒,让学生们都动起来。当然这个偷懒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把控好每个人的职责,让每个孩子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4.深挖教材,课堂教学不封顶。

顾志能老师讲到的图形运动的第三种方式——翻折,让很多老师产生了疑惑,包括在返回程中,听到两个老师在讨论这个话题,其中一个老师说到,翻折(轴对称图形)不是图形的运动,平移和旋转都是平面间的移动,而翻折已经是立体图形之间的运动了,其实我想说无论是二维空间还是三维空间,想让学生建立的是空间观念。

贲友林老师提到的他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去研讨初中的知识,他的观点就是留给学生研究的空间,打开学生的思维,学生能走多远就走多远。他的学生做到了,鸡兔同笼问题可以想到13中解法,研究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能发现题目中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初中的知识解决,这是了不起啊。很多时候,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碰到学生问道比学习知识更高的问题时,往往都是说你到了初中就会了,想想这其实是一种不太负责的回答,就像贲友林老师说的,要还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要对学生的思考给予指导,要做好思考的示范和榜样。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就要做什么样的人!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古人云:“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唯有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视野与认知能力,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学以致用,笃行致远,将虚心所学与自己的所思所想结合,并尝试在教学中运用,方能不断为学生的成长赋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837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5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417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48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24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54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69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16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66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77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40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12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60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7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25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14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14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