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在临睡觉的时候,我想起来自己刚刷了牙,而没有看到上初一的老大刷牙。于是我便询问:“你刷牙了吗?”他说没有。我的愤怒便来了。那每天晚上刷牙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吗?当然这只是我的想法。“那你刷牙呗。”“妈妈,我不想刷了,我已经脱衣服了。”“不能穿上吗?”等了一会儿后,他说:“我瞌睡了,不想起来了。”我的气上到了脑门子上,一些不好的念头就出来了,要不刷嘴里的残留物怎么办呀,他怎么不听我的呀,平时他不是这样的呀,我说的是对的呀?......然后,我走近他的屋子,又抱怨了几句,大意就是他不刷牙就会怎么着怎么着,我更想等待他的回应。但是他没有给我任何回应后,我内心愤怒升起,然后帮他开了小夜灯,关了大灯后,便愤愤地离开了。我想,当时还好我没有再说什么,还好我离开了。当我出来以后,我慢慢看见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感到愤怒,生气,是因为我需要健康,被看见,被听见,理解,感激,价值......除此之外其实,好像还有什么,但是我没有看到。随后我告诉自己:不刷牙也没有我想的那么严重,也许孩子真的是太需要休息了。
今天早上,我突然明白,我的愤怒,那就是我需要孩子听我的话。我们在玩一个权力之争,我想赢,我不允许孩子不听我的,好像他不听我的就是我说的不对,他听我的,那就证明我是对的,我是好的。然后我还会对自己说:“看吧,你还得听我的。我说的是对的。”这是什么狗屁逻辑,必须让孩子听我的。我的价值是从孩子或者比自己弱小的人那里得来的吗?不,不应该是这样的。
我需要回到自己身上,看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也需要看见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同理自己,也同理孩子。正是因为我把愤怒的原因认为是由他人引起来,所以我才会如此愤怒。我要知道,生气、愤怒是因为我们的某些需要未被满足。我需要回到自己的当下,同时也要考虑到孩子当下的感受和需要。再从中找到共同满足我们需要的策略和方法。
今天晚上,等孩子回来了,我打算和孩子做简单的沟通。把自己对他晚上不刷牙的担心说出来,也想知道他听到我这样说的感受,然后我们再一起想一个能够满足两个人需要的共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