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育的节奏——《教育的目的》第二章读后感
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实验学校 王怀玉
诚如怀特海在本章开篇所讲的那样,在初读此书时,我有意选择“忽视”的就是这一章,“教育的节奏”确实是每一个有教育经验的人所熟知的,并都在教育实践中或多或少得以应用。因为共读,第一遍也是浏览性抓住怀特海所讲的“智力发展的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运用阶段”。分三个阶段也不难理解,当时只是对“浪漫阶段”的说法有些不太理解,当时还在想是不是音译的原因,怀特海的本义到底是什么呢?
细细揣摩这段话:“在浪漫阶段,学生的认知是直接的,偶尔才会对事实进行一定的系统性分析。即便如此,学生也会产生浪漫的情感,兴奋而激动,因为他们已经从单纯的认识一些客观事实开始向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转变。”结合书中所列举的初看《鲁滨逊漂流记》的感受的表述,才对领悟的初级阶段使用“浪漫”有所理解了。
在理解的基础上,省视自己的和所见的常态下的教育教学,对应每个阶段行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不得不承认,在应然和实然之间是有差距的。“知道”和“做到”并不是一回事。于是,有了以下几点追问式阅读。
一、日常教学中如何体现和把握“教育的节奏”?
从道理上讲,“教育的节奏”体现出的是“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日常教学中如何体现“教育的节奏?”我们是不是可以有以下几个维度的理解:
比如,就一堂课(40分钟)的时间与教学任务处理上的节奏把握,比如开课时的导入新知阶段的激趣激思--课中的深度学习阶段的“精确”点化--结课时总结迁移时的“综合运用”;
比如,学生不同年段,学科对应的知识难易程度的节奏把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知识点,所应采取的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育情境下,采用何种教育策略……
比如,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的认知发展差异性,而因人而异所采取的“因材施教”……
所有这一切,均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发展,那就需要不断激发其兴趣、不断获得某些学习新技能,享受学习成就感,即“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总是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这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
二.如何正确理解“三阶段”的不同特点及相互关系?
阅读收获始于真正理解,尤其是核心词的理解。再次聚焦、玩味怀特海所言的教育的节奏的三个阶段,体会怀特海在总结中所说的“教育就是着三个阶段的不断循环往复。”如何循环往复?务必要梳理清三阶段内在联系。
浪漫阶段是最开始的领悟阶段。作者揭示了浪漫阶段的几个特点,比如生动的新颖性,自身未经探索的关系是半隐半现的,这一阶段的知识系统是零打碎敲地被创造出来的,其情感本质是兴奋的等等。精审阶段是对知识的一次增补。在这个阶段,知识的广泛的关系要由系统阐述的精确性来统领。贯通阶段是在补充了分类概念和相关技能后,贯通是对浪漫的复归。
这三者的关系,互相依存,彼此循环。浪漫阶段是精审阶段的基础,“教育必须是将已存在于大脑中的活跃而纷乱的思想进行有序的排列——你不能教一个真空的大脑”。精审阶段,是“对浪漫阶段的一般内容做出揭示和分析”。贯通阶段,是“以精审训练为目标所得的成就”,是“对浪漫的回归”。
在作者看来,这三个阶段形成了从婴儿到成年的整个成长时期的大循环。浪漫阶段覆盖了儿童生活最初的十几年,精审阶段包含青少年在中等学校接受教育的整个时期,而贯通阶段则是青年迈向成人的阶段。同时,大循环中也有小的循环,如在婴儿时期的学说话、在儿童时期学书写等等就形成一个个小循环。小的循环形成一个个涡流,推动着大循环的前进和发展。
这样总结,自感对“循环”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表层的“复述”上,如何算是理解得更为透彻一点了?还是想回到自己对新知(所有新生事物)对认识过程和生命历程。
三、对“教育就是这三个阶段的不断循环往复”的再“理解”
结合自己对人生体验和教育实践体悟来品味“教育就是这三个阶段的不断循环往复”这句话,感觉似乎凡事都“逃不脱”这个规律,凡事都自有节奏,何况教育?
我们说一个人随着阅历的增加,往往会更加成熟,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则会更周全、圆融,如孔子所言“四十而不惑”。不正是经历了年轻时的浪漫阶段的探索和体验,在很多自己似懂非懂的领域里纵深“游弋”求索,在不断的摸爬滚打中获得一条条经验教训,慢慢才形成综合、辩证的眼光和思维。
大到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小到对一件具体小事的细节处理。教学经验亦然:对一门学科的学科属性的把握,再具体到一节课的设计,乃至于具象到面对一个学生的一个眼神、一句回应……无时不刻不包含着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节奏的把握。何谓把握住教育契机?我想应该就是深谙教育的节奏,才能发现并把握好一个个合适的教育契机,甚至“变危为机”。
教育节奏的得当把握,体现在我们对学生的理解与相处上,体现在每一个教育细节之中。由此我想到了年轻时准备竞赛课时,当年的省教研领导说:“你课堂上每个教学环节设计、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每一个细节,回放时你要是都有底气回到你是基于什么教育原则的话,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有深度了,也会因此而灵动了。”今天想来,或许这是这位尊敬的长辈对“教育的节奏”的另一种点化式表达吧?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