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
(chòng),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原文解释】黄帝说:愿意再听你讲讲三阴的离合情况。歧伯说:在外的为阳,在内的为阴,所以在里的经脉称为阴经,行于少阴前面的称为太阴,太阴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隐白穴,称为阴中之阴。太阴的后面,称为少阴,少阴经的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称为阴中之少阴。少阴的前面,称为厥阴,厥隐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厥阴又位于最里,所以称之为阴之绝阴。因此,三阴经之离合,分开来说,太阴为三阴之表为开,厥阴为主阴之里为阖,少阴位于太、厥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能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协调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阴。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黄帝想听听岐伯讲解三阴,岐伯说:外为阳,内为阴。如果我们把横膈膜定为中心,横膈膜以下是太阴,太阴就是脾经,脾经的井穴是隐白穴,叫做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指的是足少阴肾经,肾经的井穴是涌泉穴,称为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少阴的前面,是足厥阴肝经,肝经的井穴是大敦,肝经是阴之绝阳,也就是阴里面阳到了极限的地方,称为阴之绝阴。这就是三阴的离合,分开来又合在一起,三条不同的经络,合在一起的一个功能。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阴的变化规律与三阳相同,都是三种状态。少阴在传导输送。到了厥阴的话,就在最里面。
表面上看到皮肤表面怎么样,而气是在身体里面走,这就是阴阳之间的相辅相成。
阳和阴都是一样,搏而勿沉,绝对不可以有东西沉积在里面,这是最重要的一句话,我们中药吃了以后,不会在身体里面累积,一般几个小时就排掉了,尤其是在用中药的毒药的时候,一剂下去,三个小时以后,就全部把毒都排完了,因为毒与病一起排掉了。我们中医会用毒,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会去用,例如附子,大毒,我们用得还特别多。
因为搏而勿沉,不沉积东西,所有自然界的东西,比如说桔子,这个桔子皮有很多纤维,有水在里面,你吃桔子的时候,不会只是把水吸走了,吃的时候,营养也吃进去了,纤维也吃进去了,水也吃进去了。
所以自然界在天地六合之内,没有一样东西是纯营养的,新陈代谢,新的去换旧的,纯营养的东西吃进去,没有东西可以去取代它。比如说我们吃的桔子,不单单是有维生素,还有其他很多的营养元素,还有水和纤维,纤维会帮助你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