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对孩子进行道德评判
为什么有的家长明明很爱孩子,却很难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之爱?尤其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甚至有的家长还要遭受到孩子的质疑和否认——你根本不爱我!其实,很有可能是父母和孩子在沟通中出了问题。父母的一些话伤害到了孩子,孩子在父母的表达中体会到了敌意,这份敌意大过了孩子体会到的爱意,所以他们觉得受到了伤害,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如何规避这一点呢?不对孩子进行道德评判是沟通中的第一要务。
道德评判的内涵
什么是道德评判?这四个字看似深奥,但是其实意思很容易理解。举个例子,你是否对孩子说过“你对人不礼貌”“你太自私了”“你太懒了”之类的批评、指责?这其实就是在对孩子进行道德评判。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比如“对人应该有礼貌”“做人不能太自私”“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价值观放在自己身上没有错,但是在评判他人时,比如评判孩子时,直接说出自己的道德评判却是有失公允的,因为孩子可能仅仅是“某一次忘记和人说谢谢”,他以前有过那么多礼貌的时候,就因为一次不礼貌就要受到家长的负面的道德评判吗?孩子可能体会不到这么深刻,他们只会意识到自己内心有委屈、有不平。有的孩子也会接受批评、做出让步,但内心通常是不心甘情愿的,或迟或早,家长会发现孩子慢慢地变得难以沟通、对自己不再友好了。
区分现实与评判
知道了道德评判是怎么回事之后,家长如何控制自己不对孩子进行道德评判呢?懂得区分“现实”和“评判”是关键。
沟通的第一要素是区分现实和评判,需要了解的是,家长不是不做评价,只是强调区分现实和评价的重要性。如果家长将现实和评论混为一谈,孩子将倾向于听到评价,有可能会引起逆反心理。还是上面的个案,比如,“脏衣服扔得到处都是,你怎么那么懒”就是把现实和评价混淆起来了,很容易让孩子认为家长在批评他,产生逆反心理(“到处都是”“懒”是评价性字眼)。而“我看到在书桌下有你的两只脏袜子,电视机旁边有换下来的秋衣秋裤,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现在你的房间让我觉得有点乱”就把现实和评价区分了开来,让人容易接受得多。
对大多数人来说,区分现实和评价不太容易,但如果家长不学着这么做,孩子就有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意做出友善的回应。因此,区分现实和评价对良好的沟通而言十分重要。
心理小课堂
苏菲派诗人鲁米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在那里等你。”这句话值得家长深思:孩子不是只有好与不好、聪明与蠢笨、正常与不正常……还有很多中间地带,我们的孩子在面对我们的道德评判时,会充满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