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我和孩子们一起开启了第三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安排了“让小车动起来”的探究实验,主要是想通过小车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本课设置了两个主要的活动,一是研究不同类型的车运动的动力是什么。二是用垫圈作动力,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包括用多大的力能使小车动起来,用不同大小的力,小车的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两个活动相对于来说第一个活动较为简单,所以我把重心都放在了第二个活动上。
首先我希望同学们明白拉力是怎么产生的,需要明确的是,拉力大小是用垫圈的个数表示的,垫圈的重力作为小车的拉力。
接着让学生研究拉力大小对小车运动的影响,学生其实非常容易猜测到拉力小,小车运动慢。拉力大,小车运动快。但是我们需要聚焦的问题是更为深刻的,比如说要用多大的压力,才能小使小车动起来?用更大的拉力拉小车,小车的运动状态会怎么变化?如果不断增大拉力的结果又是什么?在教学中,我发现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的。
其实在上完这一课以后,有一点我是有一点后悔的。因为其实在第一单元声音的强弱这一个部分,就有一个实验是关于音叉发出声音的大小对悬挂小泡沫球摆动幅度的影响的实验。这个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幅的关系,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强弱不同的声音,通过传播媒介传到耳内时的不同。当时我的教学也是到此结束,但是,现在我发现第三单元的本质是力、运动和能量的关系。其实当时我可以进一步的提示,声音的强弱不同,物体振幅不同,其实物体具有的能量也不同。这样不仅更为深入,而且为本单元的学习做了铺垫,对于学生大概念的形成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所以我想,在新教材基于大概念的整个教学框架体系上,我们不妨除了理清一个单元的知识脉络以外,更应该理清的是这一册的几个单元之间的联系,是不是相互承接。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系统知识的构建和大概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