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多一点不随意识记

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料来源。那么两套大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正如苏老师所说:只知道背书的人,可能记住了很多东西,但如果让他从记忆中找出最基本的原理,他的头脑中却是一片混乱,这个人在基础的智力作业面前一筹莫展。他不会为识记选择最必需的东西,他也就不会思考。如果说第一套大纲是精确认识,那么第二套大纲就是浪漫认识。第二套大纲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一套大纲的基础。

下午第二节去听三年级的科学课,钟老师上的内容是“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这个题目很有意思,一开始,班里排成了小组合作的模式,一个个小脑袋挤在一起,露出调皮的神色。每个小组的中间都放了四杯米饭,还有一只汤匙。这是要干什么?老师是要请学生吃饭吗?正当老师们感觉惊讶的同时,钟老师拉开了教学的序幕。原来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米饭的味道”。钟老师叫各小组用汤匙勺米饭吃,慢慢地咀嚼。钟老师的声音刚落下,班里瞬间热闹起来了,大家都拿着小汤匙,从一次性杯子里勺米饭往嘴里送,白花花的米饭还散发着一股香味,孩子们细细地咀嚼着,脸上都露出幸福的笑容。

咀嚼了有一分钟时间吧!钟老师问大家:“咀嚼过后,嘴里有什么感觉?”各组代表纷纷发言,有的说没味道,有的说有一股甜味,有的说我吞得太快了,还没品出味来呢?各种答案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小东同学说:“我咀嚼过后,嘴里有一丝丝的甜味。钟老师追问道:“为什么会产生甜味呢?”小东同学看来知识面挺广:因为饭里面是淀粉,淀粉遇到唾液就会分解成葡萄糖出来,而葡萄糖是甜的。“小东的回答赢得了阵阵掌声。

然后钟老师问同学们,刚才食物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的?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旅行的呢?这个问题激发了大家探究的兴趣。各小组纷纷讨论,有的摸着自己的肚子,有的在摸自己的食道。大家都拿着自己现成的道具在体验,班里真是成了相面市场了。钟老师叫学生来说一说,食物是怎样进去人体的顺序。一个女同学站起来了,她说得头头是道,连每个器官是什么作用都说得清清楚楚。这可惊到我们几个听课的老师了,这孩子怎么这么厉害?是什么让她的课外知识那么丰富?

下课后,我专门找到这位女同学,跟她作了一个简短的聊天。我问她怎么懂得那么多,她笑了笑说:”我平时喜欢看一些百科全书,大自然的一切,我都很感兴趣。我妈妈是做医生的,家里就有一个人体模型,我经常观察它,了解人体器官,不懂的就上百度去查。看着看着,就熟悉了。今天正好上这一课,我感觉平时学的知识派上了用场。”看看,这小女孩子懂得真多,课后知识的积累并没有谁叫她这样做,她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去阅读探究的。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第二套大纲啊!第二套大纲越丰富,孩子的智力背景就越广泛,第二套大纲支撑着第一套大纲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个女孩子正因为喜欢阅读,才构成了她理解关键知识的智力背景。很显然,这种阅读越多,那么理解和记忆关键知识就越容易。

一个班级,这种孩子越多,课堂就越活泼,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越能得到发展。钟老师的课堂为什么会那么有吸引力,除了课堂设计有趣以外,还依赖于孩子们丰富的智力背景。孩子不随意识记越多,就越能帮助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不随决识记的背景下,思维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这对于智力是非常有益的刺激。所以,老师们如果能引导学生多一点不随意识记,那孩子就不会学得那么辛苦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