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教育家精神,培育时代“大先生”
——在宝鸡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和“大思政课”教研共同体成立仪式上的报告
陕西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 王彬武
我非常荣幸在这里作交流,也非常感谢宝鸡市教育局。最近大家都在学习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相关文件。
如何认识教育家精神和我们当前的教育工作?教育家精神是总书记在2023年教师节前期给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致信中首次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是在现行教育的背景下,提出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这些要求。上一周呢,也就是在1月11号到12号,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就是“三个牢牢把握”。一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二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三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民生属性。
可能大家在以往关于教育的理解,什么是教育的民生属性、什么是教育的战略属性了解的比较多。也听的比较多,那么这一次旗帜鲜明的提出: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就是要从国家利益出发来办教育。教育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就是教育政治属性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和标准。所以我们二十大报告当中,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独立的一部分表述的时候,大家看,教育过去属于民生事业,科技过去属于经济领域的事情。那么,人才工作属于党管干部、管人才的部分。那么这次把三个内容集中在一起,而且放在非常重要和突出的位置进行统一表述,说明教育、人才、科技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的背景下,它的地位更加突出。所以,作为总书记提出这个教育家精神,其实也和我们当前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有密切的关联,可以说教育家精神是指引当下教育改革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什么样的追求这样一个问题的一个描述。当前,我们中国教育有三大任务,一个就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一个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另外就是建设教育强国。三大任务可以说目标一致,但是侧重不同。“教育现代化”强调的是一种人的现代化。就是我们要为一个现代化的,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人的问题,所以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表现在什么方面呢?表现在人的观念方面。所以,虽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当中对教育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划。但是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人的存在感。那么,教育高质量发展强调的是教育要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和高效有效的策略去应对我们的教育。那么,教育强国就强调的是教育为国家利益服务的问题。教育是刚才说的,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的问题。
所以三个任务对教育来说,需要用一种精神来支撑,需要用一种价值来引领!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总书记提出中国特有教育家精神,可以说,这是教育工作者一种价值观念,一种道德追求,一种职业坚守和一种人格要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办教育有没有一种精神的力量?有没有一种价值的取向?包括我们的思政课啊,有没有一种挖掘我们中国优秀的精神资源的一种宝库?都需要从精神当中去寻求!所以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啊,可以说是抓住了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那么我想今天呢,就结合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指示来分头跟大家结合我们当前教育的一些问题,来跟大家做一个阐释和分享。我理解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表述,它更多的是,当然,理解的方式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领会,我想是从教育以及教师、教育工作者,它和我们这个外在的世界之间的一个关系来理解教育家精神。所以,总书记说心有大我志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他强调的就是教育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因为国家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当中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中国历来讲求教育的家国情怀,包括历代的知识分子,也把家国情怀作为人格追求的重要方面。我们眉县的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它就是一种人类的理想、国家的理想和人民的理想的一种体现。所以呢,“心有大我,志诚报国”他强调的是教育和国家之间的一种关系。那么,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我在这个最近一段时间也在查了很多史料。我觉得中国现代教育兴起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教育家群体的出现。因为教育家这个概念,其实在中国古代是没有的,这个概念是梁启超提出的,梁启超提出的时候,中国现代教育已经出具了一种基本形态。
那么,中国现代教育我们都知道从科举制度开始,我们的历代的传统的知识分子学习的都是四书五经,我们的孩子都学习的是三字经千字文啊什么什么各种家训。那么,这些学习的内容当中是不包含现代教育的内容的。所以,中国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就是因为有了一大批教育家或者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育思想的这些教育家的出现,还带来了这个现代教育的发展。如果我们对近代历史、中国的近代史去学习和了解的话,可以说,我们历史当中所表述的中国发生的革命,这种战争,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革命来讲,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但是如果说我们对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社会有深刻影响的话,其实是教育的革命,是最具有深刻影响。如果说没有当初我们这些最初的教育家对西方教育思想的学习,对西方学科制度的引进,包括学校制度的引进,我们今天的观念可能还没有办法与这个世界接轨。那么,探讨这些教育家形成现代教育的观念、现代教育家主要有四个来源,一个就是最早的西方人到中国办的教会学校带来了中西方的一些数学、化学、物理、生物、体育、音乐等学科的教学。一个就是中国清政府期间早期派出的一批留学生到美国的,后来是大量的到日本去学习,学习了西方的现代教育。一个是我们自己的学校兴办现代教育以后,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世界眼光的这个知识分子。他们举办教育,包括现在大家看到这个名单里面这些人啊,很多都是留学美国、日本回来以后,主办教育当然还有一批就是我们的科举制度下产生的一批有思想的、有见识的知识分子,他们开眼看世界以后,在中国举办现代教育。所以这四个来源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现代教育逐步的在中华大地开始普及。
我们今天讲教育家,其实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总书记所说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应该说源头在这里。我们说孔子也是教育家,朱熹也是教育家,但是那个不是中国特有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教育家从他开始兴办教育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情怀,就是为了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改变命运的。一种出发点就是为了启蒙我们的民众,改变我们积贫积弱积愚的国民的现状。所以说,中国教育现代化,或者说现在中国教育,它的出发点从它的源头来讲,就带有一种家国情怀。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多人说,教育与大我与小我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中一些宏大的理想啊,什么这些叙事呀,已经不能引起我们个体的关注。所以现在我们是一个小时代,是一个每个人都关注个人利益的时代。那么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说教育要解决一个时代的问题,教育从历史上来讲,教育家精神的历史就是对一个事情的问题要进行解决。所以我们说面对今天这个小时代,又面对着今天世界格局发生的变化,我们要唤醒一种大脑,要唤醒我们孩子心目中一种家国情怀。那么现在这样一个小我的时代,我们都知道现在很多的孩子其实不关注国家大事,我们怎么办?我们过去上学的时候,什么香港回归、中国举办亚运会、举办奥运会、澳门回归……我们都心血澎湃。我们都为国家民族感到自豪。但是今天很多人不关注这些事,只关注那些眼前的利益问题、个人的问题。所以我们从中国的教育家、现代教育家的形成的初始阶段来看,当时的教育家都有一种家国情怀。那么举这个例子,1902年,在中国最早兴办师范教育的张謇,其实是南通的一个企业家,过去叫实业家。那么他以办实业的过程中,他就觉着这些问题不能改变中国的,光靠经济是不能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的,而是要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所以他在南通他把自己办企业的所有的收益都投入到办学校当中,而且他特别有眼光的是,办了第一个师范院校,是培养教育人的人的学校。他还有一个理想是要在南通实现初等教育的普及,要建1000所初等教育学校。当然,他去世之前只建了350所。但是就这样一个人,他对一个地方的教育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为在南通是中国第一个普及初等教育的地方。
我们现在看到中国的很多的院士呀,什么科学家呀,大多出现在江浙。为什么呢?我们西部就有相对较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在清政府派留学生的时候,江浙一带、广东一带能够出国留学的人比较多,而北方可以说凤毛麟角。那么这一批人呢?他能够出国留学回来,带来了一些先进的理念思想,导致了这个地方的现代文化首先兴起。所以。我们到江苏去考察,到浙江去考察,一到学校,好像他们的学校出了多少个院士,出了多少个科学家。其实和那个时代的现代教育的首先兴起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我们说教育家精神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它主要是要把自己的人生、把教育和教育的人生和国家的利益要融为一体,所以我曾经写了篇文章说,“教育家型教师就要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先进理念的传播者,教育问题的解决者和教育思想的贡献者”。这四个者,其实我们作为教师来讲,我们没有干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情,我们每天就是教育学生教书育人,这些事情都很琐碎,但是尽管这些琐碎的过程中就是由于这些千千万万的干着琐碎的、具体工作的教师来撑起了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所以我们不要小看我们的职业。干小事,就是三尺讲台系国运。所以我们说教育家型教师要把自己的工作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
那么第二条,言为事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这应该说是教育与社会或者教师与社会的一个关系。因为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当中,教师或者从事教育的这样一个职业或者知识分子,它都有一种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作用和地位。中国古代有句话叫天地君亲师。“天地君亲师”教师也在其中之列。教师和天地和皇上,和自己的亲人它是同等地位,是引领社会的一种道德的风向标杆。所以作为教师来说,我们强调师德,强调大家对学生的影响,其实也是对社会的影响。我们有时候会有一种困惑。就是一个人的行为。比如说师德,我们一般说师德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的行为规范。但是呢,有些行为如果发生在社会上,我们就觉得这个不该我们学校去管,其实这个道德我后来也理解啊,道德虽然从追究责任上我们不愿意和一个教师在校外的表现和在校内的表现把它联系在一起,但是道德的表现一定是一体化的!比如说,曾经发生过一件事,一个女的就是坐高铁的时候,因为迟到把高铁拦着晚了五分钟,这个事情当时一查,这个老师是安徽的一个学校的教导主任。大家就谴责我们教师师德出问题了。当然,这个人的行为发生在社会活动当中,没有发生在学校,但是我们依然从社会角度对他谴责,是对教师的整个这个群体的行为的一种拷问。所以师德行为不仅仅表现在教学活动当中的行为规范,它也表现在你在社会上一种行为。在教学活动当中,我们强调师德。不是强调你成为一个一个道德的模范,而是用专业的要求去规范你的言行,或者说让你的言行更加符合教育的规律。因为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这是有科学研究的结果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一个教授叫约翰哈蒂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的成果叫《可见的学习》,他编成一本书,在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研究什么呢?研究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他列了很多因素,家庭的因素、社会的因素、身体的因素、民族文化的因素……那么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的因素。而教师的因素不是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因素,是教师是否能公平的客观的包容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的这个因素!所以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成长,教师在课堂上在教室里一个眼神,或者对谁提问多了,把谁点名多了,或者对谁冷漠了,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我们的老师当然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好恶,也喜欢干净的学生,爱学习的学生,守纪律的学生,但是呢,我们有没有想到你喜欢一类学生的时候,就是对其他类学生的伤害?所以教师的言行,它不仅仅表现在关注某一类学生的方面,还要表现在关注所有学生的方面。
我举这个例子,不是说这个人有多大的影响,当然这也是早期的教育家之一,那么这个张易通,他一生当中重要的事情是在两所学校担任校长。一个是嘉兴中学,一个是浙江省立联合高中。那么,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呢?因为这个例子在当时张应通这种教育家的这个身上呢,他就表现出这种严为事则行为世范的这样一种风范,就自己的亲人没考上也不能上。那今天我们可能想这个人咋这么不通情达理,真的是有点不近人情。那么,张易通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他也爱护学生。他的学校嘉兴中学,培养了一位学生很有名,这个学生我们后来知道他叫金庸,金庸在上学的时候很活跃。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我们现在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教书与育人相割裂的问题。在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当中描述是我们现在的学校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比较多。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重教书轻育人?我们都把学生的学习成绩看的很重。把学生的各种发展的外在的表现看的很重,但是我们往往容易忽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我们忽视学生的内在的发展的需要,因为我们的学校教育现在处于一个现代学校教育的这样一个体系当中。那么,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局限就是目中无人的教育。我们把培养对象没有当成一个有各种内在需要,有各种问题,有各种发展诉求的,独立的,生命的存在,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实现教育外在目标的工具。为什么呢?我们都说,你这个要学习、要为提高我们学校的升学率、为考一个好大学、为找一个好工作、为了父母面子上,有光彩,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的愿望。所有这些教育的目标都没有提到这个具体的学生的内在需要是什么?而是把它变成一个为了某种外在目标而实现的一个工具。黑暗所以就出现了。前一段时间,感冒流行感冒比较严重的时候,我们在网上看到很多学生在医院打着吊瓶,一个手打着吊瓶,一个手在写作业。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意义的,对现代教育的一个讽刺啊!那个画面……为什么呢?生命都不重要了,作业很重要?本来这个时候是应该看病的时候,但是还要写作业。所以,我们导致这个现代教育的一些因素,包括我们的标准化,所有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其实接近。所有的学生年满六周岁上小学一年级,上课六年上初中上三年初中上高中,没有特殊的,也没有例外。为啥呢?就是这样,现在学校就是这样制定,不管你人和人之间有多大的差异,不管你天赋异禀还是反应迟钝,你都是按照这个步骤去上。所有的学生学着同样的教材,接触着同样的标准化的考试,按照同样的教学进度学习。没有例外。那么我们说要因材施教,这能叫因材施教吗?所以,现代教育就是工业文明带来的这种观念和价值取向。我们认为这是对的,包括训练化。因为工业文明的工厂需要熟练工人,熟练怎么来呢?就训练?反复训练!那么我们的学生也是受这种观念学习刷题、刷题?刷题还是刷题,就是一种训练化的思维。所以我们这是已经受到这种传统观念的一种制约。还有,可测量我们在工业文明的这种观念下所有能够测量的才是有价值的。所以能够通过考试用分数评价你学习好与坏,这是可测量的。这个是很可怕的一种观念。因为我们完全忽视了人是一个完整的人,他的很多方面是无法测量的!包括西方还发明了智商这个概念,在心理学上,这个概念是有根据的吗?当然,测量的人说有根据,有科学性,但是从人的发展来看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因为,对很多的科学家、伟大的科学家进行智商测量的时候,他的智商并不高。所以智商这个概念根本说明不了人的能力和贡献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程度?所以这些,都是现代学校教育给我们带来的一种观念上的制约,所以我们说要启智润心,因材施教,这是一种育人智慧。我们要了解我们目前所有的育人的问题是被什么来改变的?什么来束缚了?被什么制约了?我们才能知道寻求出路的方向在哪里。
所以在教育当中,我们需要人文主义的观念。人文主义和功利主义或者工具主义一直是教育一对矛盾的概念。这个不光是在我们的教育的现实当中,在全世界的教育现实当中都存在这样一个矛盾。人文主义当然狭隘,狭隘的人文主义是对古典的,经典的。那种人文精神的传播。那么,现在的更广义的人文主义是对人的全面关注,人的成长的关注。我们都看到这句话,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这一段话在很多的老师写文章啊,都喜欢引用。那么很多老师说这是亚斯贝尔斯说的,德国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一段话。但实质上,后来我把雅思贝尔斯那本《什么是教育》认真的看了两三遍,没找到这句话。但是不代表亚斯贝尔斯没有这样一种观点,因为亚斯贝尔斯把教育和教学分成三种类型,一种叫经院式教学,一种叫师徒式教学,一种叫苏格拉底式教学。经院士教学就是我讲,管你听不听,就跟那个和尚念经一样,反正我是一直在念,一直在给你讲。师徒式教学是老师带着孩子去做,他怎么做?让孩子跟着做。那么,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是启发式的教学。是通过不断的追问让孩子对他的认知的局限错误有一个反省。所以为什么叫唤醒?唤醒就是让他自己能发掘自己认知上的不足,它有一种改变自我的内在的需要和内在的动力。所以我跟你说,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我们需要让每一个孩子内心的那种学习的内在动力要被激发出来,要被唤醒。那么,我们在教育当中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严重脱离生活。所以陶行知先生说的教育思想或者教育哲学就叫生活式教育。因为他的老师是杜威。杜威的思想是教育及即生活,也就是说,学校这个地方创造了一种社会化、生活化的小环境,让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在这样一种小环境当中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陶行知把“教育即生活”做了一个改造,发展成“生活即教育”。那么,陶行知说“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审美的生活就是审美的教育,那么充满感恩的生活,也就是充满感恩的教育。”
所以我们在教育当中,我一直说,我们不仅仅要关注那些学习好的、那些习惯好的遵守纪律的那些学生,还要关注那些学习有困难的、有各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的这些学生。有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些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注。陶行知先生也说“你的教鞭下会有牛顿,你的呵斥下有爱迪生……”意思是说你不要把今天的孩子看成一个现在这个状况,因为他的未来你永远无法预知。所以我们在教育当中“启智润心”就是要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排斥学生的不良行为,不伤害学生的情感需要。另外,在这个教学智慧当中,我们必须得关注一个问题,就是数字化时代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会发生深刻变革。
我刚才说我们现在的教育的所有的评价也好,方式也好,都是工业文明的产物。那么,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向信息化文明的过渡过程中,教育学习很多的观念、方式、方法将发生深刻的变革。首先,学生获取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完全不同了。我说我们那个时候想看个书,那是很难的,村里有一本书,大家都争着去看,要排队了。那现在的孩子想获得的信息举手之劳。所以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量、接受的观念、接受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的冲击远远大于我们那个时代。现在想想,我们每天消耗在刷手机上的时间有多少?特别是现在这个短视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现在都好多人不愿意看电影,看电影一个多小时啊,有的电影好一点的电影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大家都觉得太浪费时间了。还不如刷个短视频。所以我们都沉浸在各种快餐式的这个文化的消费当中。我们没有耐心去欣赏一部电影、一台戏剧,去看一本书。那么我们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我们作为教育人要引导他,要让他在这些信息的新的呈现方式当中去如何去把握什么信息是有效的,什么信息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什么信息是人的精神鸦片。这就是我们学习的观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这两年当中,大家接受了很多的教育教学的新概念。什么大单元,什么核心素养,“双减”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大概念大情境,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主题性学习实践,学科实践,情境化教学等等新概念层出不穷。我们老师说应接不暇。实质上,很多老师当然也很反感这种概念满天飞的教学改革。当然,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往往认为一种学习方式好的时候,就想用它取代所有的其他学习方式或者教学方式,这就带来了人的烦恼。因为你认为你的教学方式好的时候,你想凌驾于其他一切教学方式的时候,你就必然招致人的烦恼,人们会反对你。但是呢,我想,诸多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提出,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特点,因为任何一个变革的时代都是各种思想、各种观念相互碰撞,最后经得起历史检验,保留下来有价值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说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这个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这些和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这样一个过程。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这些我们不要小看这些概念,因为在传统的以学科为主的教学的思路下,人是很难创新的。因为如果你了解什么是创新的话,你就会知道创新就是不同学科或者在科学当中叫不同现象组合以后产生了一个新的用途、新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就是创新。比如说我们现实当中,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啊,几乎所有的我们能看到、能想到的产品都是创新的结果。像飞机,人类最早有飞翔梦想的时候,也想像鸟一样在天上飞,也想像风筝一样在天上飞,但是发现一个问题,人太重上不了天啊。所以只有这些梦想遇到了空气动力学,遇到了材料学,遇到了涡轮增压等等这些新技术,飞机上天的梦想才能够实现。很多的创新都是不同现象结合以后产生的新结果。当然,很多创新都是偶然的,不是必然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用的那个微波炉。微波炉的创新非常偶然,因为这个科学家呢他有吃糖的习惯,他口袋里老装着糖,结果他一进实验室,从实验室出来糖就化了,一进实验室出来糖就化了。站在实验室之外呢,这个糖是好好的,他就发现这个实验室有某种东西改变了糖的温度。最后就发现是一种波。最后就把这个波用到现实当中。用加微波炉加热是很偶然的现象。在创新的过程中,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新生儿出生以后都要进入婴儿箱。为什么要进入这个?这个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一个医生,法国巴黎的一个医生啊,一个护士。他就发现这个新生儿出生以后,那个死亡率太高,成活率太低,他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有一次呢,他周末去郊外度假,看到哎呀(此处事例省略)
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就是把学习的知识用在这个具体的情境当中。所有的创新都是学科之间的融合。之后,我们现在遇到我们说乔布斯发明这个智能手机,他就是把艺术和科学进行了创新,而我们现在看到这个是司空见惯。但是在那个时代是非常不容易的跨出的一步。包括互联网和厨房的结合,有了外卖;互联网和交通工具的结合,有了共享单车。所以所有的创新,它都是一种现象和另一种现象相遇之后产生。那么,在数字化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教师在“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等方面得理解我们的很多的教学是和学生的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结合的教学。因为如果按传统的意义上讲,你在讲一门课的时候,你肯定要追求这门课知识体系的完备学习方式的。这个需要无死角的覆盖。但是在数字化时代,你不知道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了什么知识,他们获取的信息可能比老师获取的信息还更多。
把教书育人作为一生的事业,每个人对自己的职业未来规划有不同的期望,就有不同的结果。所以教师是一个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适应与超越的这样一个职业。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有限的,但是为什么教师和教师的差别很大?有的人成了名师,全国有影响,全省有影响?有的人同时参加工作几十年了,还是那个普通的教师。那么他们之间的这种落差或者差距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机制产生的?当然,有环境、机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教师能不能在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以后。超越自我的问题。因为教师的超越性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教育的境界。对教学的认识,对学科的认识,它是不同的一种境界。那么,为什么存在这种差距?为什么有些老师有职业倦怠?其实就是因为教师这个职业,它有几个特点,第一,它是经验性。很多教师依赖经验,它具有重复性。因为你每天做的事情都差不多,每一学期每一学年做的事情都差不多。他有保守性。他不愿意改变已有的习惯,不愿意突破自己。所以职业倦怠、躺平佛系是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的一种状态。那么,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说很难成为我们说要达到的乐教爱生求创新。那么,怎么去创新,怎么去超越教师和事业的关系?它是一个不断适应和超越的关系。在超越的过程中,优秀的教师都会形成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主张。什么是思想的主张?就是你普通的教师,他就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他就是把那些学科的知识、课本的知识像亚斯格尔斯所说的那种经院式的或者师徒式的,原原本本的传授给学生。但是优秀的教师是不一样的,他对自己的学科、对自己的教学的方法、对教学设计、对学生、对这个时代的变化,他有自己的眼光和见解,他有自己的判断。所以,优秀的教师其实表现出的更多的是自己在职业上的这种独立判断的这种专业精神。我们现在的网络时代,各种信息可以形容为乱七八糟。那么面对这么多的信息,很多的观念,很多的主张,你怎么去看待?怎么去判断?这是教师要有独立判断的能力的,要有思想,要有主张的。比如说前一段时间,网上说教育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什么什么什么。这个话听着好像也对啊,教育确实不是传授知识,就是我们说的要唤醒,要点燃。但是我个人觉得,教育如果不传授知识,那教育还干什么?因为传输知识就是教育最本质的任务。只是我们如何对待知识的问题。因为知识永远是改变人类思维,改变人的认知的素材或者一种工具。因为我们上学学了什么勾股定理啊,学了欧姆定律啊,学了万有引力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才有了一种科学的判断,而不是说你生活中时刻要记住那些定律。而是说,你学过那些定理,那些定理对你的认知方式发生了改变。所以疫情来的时候,我们采取的方法是消毒呀,隔离呀,戴口罩呀这些方式,而不是派几个大神去跳个神给他们这个病魔给驱走算了。所以我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发生了变化。那么,为什么要有教学思想和主张?因为教学思想和主张是形成独立判断的一种信念体系,是你自己对教育的教学的观念、理念、信念的一种体系,是以一种哲学的认知指导自己教学行为的一个基本原则。如果,你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你就是人云亦云,人家说大单元教学很好,你也说好好,但是为什么好,你没有认知。所以我们说,教育事业、教师与事业的关系当中是要认清楚这些教学的一些基本的问题。那么,第五个“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其实讲的就是教育或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我们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在这个关系当中,我们一定要知道学生是教育唯一的目的。我们的一切的行为,我们的教育制度的设计,教学行为的全部课程,教材方法等等策略评价,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所以,我们要求老师要爱学生,老师的爱是教育的真谛。老师只有爱学生,才遵守了教育的本质的价值。但是,老师的爱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为什么叫具体呢?你要爱每一位学生。具体的爱和抽象的爱是不一样的,因为抽象的爱是一种观念,是一种认识,一种理念,可以停留在口号上。具体的爱是一种付出,一种能力 ,一种责任。你面对那个站在你面前脏兮兮的、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你有没有能力去改变他?有没有用爱的方式去改变它?所以乐教爱生,所谓的爱都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这里面有一个例子,我想给大家讲一下。大家都知道法国大思想家卢梭,号称自己爱人类。每当他听到人类受苦受难的时候,他就泪流满面。所以他写的那些书啊,《社会契约论》呀,包括《爱弥尔》呀等等,这些书都充满了爱。但是呢,卢梭的爱就是一种抽象的爱,为什么呢?因为卢梭有四个孩子,他没有抚养一个,全部送到孤儿院去。所以你说你爱人类,你却不爱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把爱变成了一种抽象的认知才把自己感动的稀里哗啦。因为具体的爱是要付出的,是要有能力的。所以对老师来讲也是一样,我们不要把爱学生挂在口头上,说我很爱学生。你具体怎么去做?所以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理解的,所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生命的理解和接纳。我们刚才提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有一个故事,很多老师都听过叫四颗糖的故事。(事例省略)
乐教爱生,就是要有为学生一生的负责的理念,要帮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为什么强调这个呢?因为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我们都是做家长的,做老师的,我们现在教育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目标的短期化。学生学习都是为了完成某一个阶段目标,比如这次要考好,还要这次考试已经考到前五名前三名。那么,小升初要考到一个好学校,初中升高中要考一个好学校,所有的考试学习都是一个短期的目标,没有为自己一生当中到底为什么学习建立一种学习的意义。所以呢,世界银行有一个报告叫学习危机,它也是对全球各地的教育进行考察,发现一个现象:学生在学校当中看似在学习,但是学习没有真正发生。就是那种内在的引起他精神和认知发生变化的学习,在很多学生身上没有发生。带来了我们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那么我们再看一种现象,就是我们现在的学生每次高考完以后,为什么把他做过的作业读过的书、复习资料都用一种痛恨的态度撕撕碎?就是因为他感到一种解脱,他对学习是一种抱着一种非常仇恨的态度。所以,我们说学习要有意义的。就是知道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样的关系。
那么作为老师来讲,我们的意义感来自于广博的知识,这个我想除了老师应该拥有的学科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知识以外,我们还要有丰富的自然人文的通识的知识,还要理解学生,理解世界。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授一门课程。
那么第六个,总书记说的这个教育家精神的表现就是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同道追求。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的一种使命和责任,它表现的是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像张载所说的为往圣继绝学,其实就是一种传承文化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在这个问题当中。我理解“胸怀天下,以文化人”,其实也包含了人文主义的精神。特别是胸怀天下这个概念,最早开始的这个,是总书记在前面有一个教育部起草的一个初稿的时候。胸怀世界,在世界和天下是两种格局。那么胸怀天下,作为传播文化的一种格局,我们都知道,我们现在讲文化自信,文化自觉。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一种观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科学的态度和观念。就是我们现在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争论。特别是面对传统文化的争论和面对西方世界的争论。前两天我听到我一个同事说他的孩子学完这个小学的一篇课文以后回来,问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本里面还要选日本人的文章?我不知道那篇文章叫什么,但是他肯定是作者是日本人。那么现在的孩子被一种什么观念主导?这就是我们现在好像提到外国,提到西方,总有一种心理上说不出的一种感觉,想排斥又想接纳。所以我说我们面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时候是再不好都是好。所以在前一段时间,大家看这个圣诞节,过西方人圣诞节。我们网上就有人呼吁,这个叫文化入侵,不能我们的孩子去过西方的圣诞节。然后呢,过了几天,联合国又把中国的春节却确定为全世界的节日,哎,我们又很开心。就是对待不同的文化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各种纠结、矛盾甚至狭隘,甚至带有一种民粹主义的观念。这是和总书记说的“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这种格局是不相符的。所以,我们知道文化自信是费孝宗提出的,叫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是我们在欣赏自己的文化的时候也接纳世界各国的文化。要看到我们文化的优势,也要看到我们文化的不足。在民国时期,有一个历史学家,他说了一句话,说“不学中国历史,不知道中华民族的伟大;不学西洋历史,不知道中华民族的落后”。就是这个伟大和落后之间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在爱自己的文化的时候,我们还要一种胸怀天下的格局。所以,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的文化。因为中国文化有它的伟大之处,有它的了不起的地方,但是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我们今天,五四运动以来这都100多年了,我们还在纠结于这些问题。所以我们的学校里面还在为如何给孩子讲清楚这些问题而感到纠结。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和观念对待自己的文化和世界的文化。我们要知道,科学在今天我们的教育当中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导向。因为总书记在去年的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说,“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什么叫科学?我们在讲科学讲科学教育的时候,很多时候对这些观念没搞清楚。我们今天要开展科学教育、技术教育。我们要认清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教育,我们得知道一个事实。就是科学的观念不是诞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因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它的伟大之处是,它是建立在一种对人伦关系,对人类社会关系的深刻认识之上,对个人与群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认识之上的一种文化。而科学呢,是对世界本质和规律认知的一种文化,它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的源头。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是没有科学的概念的。就是对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一种探究的这种追求。如果我们学习科学技术史的时候,会知道科学的源头。在古希腊诞生了一批科学家。因为那个时代,其实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并不科学。比如说古希腊,据说是科学的鼻祖。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平板,是一个浮在水面上的板块。所以为什么有地震,就是因为水面上有波浪,导致了地面的晃动。虽然他这个认知是错误的,但是他建立了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因果关系。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地球是圆的,是宇宙的中心,为什么呢?他观察呀,他认为所有的物体都是从高空掉到地下,掉到地面上。那说明在地面之下,有一个吸引的和那么围绕着这个和所有的东西都绕着这个和建立了一个球体。所以他用这种思维的方式来判断地球是圆的。但是中国的天圆地方、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它都是一种文化的观念,它是一种关系。它不是一种科学的认知方式。所以我们整个社会的科学的观念要在刚才说的胸怀天下以文化人,我们要了解不同的文化之下,会有不同的价值观。我们今天很多观念也依然受着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科学教育依然非常重要。所以,李约瑟难题就是,英国的这个科学家,在40年代的时候,中国还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来到中国,他对中国古代的科技是非常感兴趣。所以他带着一个团队编写了一套《中国科技发展史》。那么他编这个书的过程中,他却发现,中国在公元前两世纪到三世纪的时候,一直到公元前15世纪,中国的技术水平、文明水平远远领先于西方。但是他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远远领先于欧洲的这样一种情况下?近代的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这里面就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很多人就开始探讨当时的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中国的哲学家、科学家,包括冯友兰呀,竺可桢呀,这些人都写文章,就发现中国古代的文化当中,没有科学的观念。那么,一个是在回答自己的问题的时候,就提出一个现象,就说中国人在传统文化的思维当中要改变已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非常艰难,就非常困难,因为啥呢?我们的文化是传承,继承,发扬,所以我们说为什么我们的文字几千年来一直在使用,我们能看懂甲骨文,看懂几千年前中国人使用的文字,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没有的现象。所以,李约瑟难题回答的答案很多,但是李约瑟自己回答就说中国人难以超越自己的传统的观念。那么,“钱学森之问,”我们都知道,2005年,钱学森提出的中国教育发展这么多年,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所以这一回呢,我们党的20大说科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问题。那个钱学森所说的杰出人才是什么人才?难道说我们建国以来或者现在培养那么多的院士呀,教授呀,都不是人才嘛?那么多支撑我们中国快速崛起的这些人,不是人才吗?钱学森所说的杰出人才,不是那些应用型的人才,是那些改变人类认知方式的人才。像牛顿这样的人才,改变人对世界运行规律的认识和天星球之间天体之间运行规律的认识的人;像哥白尼这样的人,改变人类的宇宙观的人;像笛卡尔这样的人才,改变人类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方式的人;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人才,像达尔文这样的人才改变了人类进化认识的人才。所以,钱学森之吻是说我们现在没有培养出这样改变人类认知方式的人才、杰出人才。
所以今天在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百年未有的大变局的背景下,原有的世界秩序被打破了,我们现在看世界各国到处都是一会儿这冲突,一会儿那冲突。原有的世界秩序已经难以为继了。那么需要我们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去振兴自己的教育,才能在这种新的格局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个不说了,这个因为时间关系。
因为我们这个学习也受到文化的影响。所以总书记说,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主动。大家要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和教育的这种质变、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要把教育家精神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新的育人的方向,新的道德坚守去理解我们今天教育人如何为国家的建设去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做好我们的事业的这样一种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