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教育的目的》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让孩子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作为一名一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师,在今天这种依然以考试为目的,以考定教的基础教育背景下,到底如何把握教育教学的重心,如何落实培根铸魂的教育重任?我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更注重什么呢?

回想这几年教过的五六年级的孩子,他们面对学习,面对作业时的被动,以及对啥都漠不关心的状态,有时候让老师和家长很无奈,很不知所措。

今年,我又新接手一年级。我深知,一年级,是孩子学术生涯的起点,也是他们学习观、世界观形成的最初阶段。我认为,教育教学的重心,应该是将“体验生活”融入“知识学习” 。培养有思想、会思考、能灵活运用知识、对世界保持好奇的“人”。

例如对“数感”与“数概念的建立” , 考试可能会考“3+4=?”,但教学重心应该是让孩子理解“3和4合起来是多少?”、“除了掰手指,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算?”、“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3+4?”。后者是前者坚实的基础,也是“体验生活”的体现。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根”就是对数、形、数量关系的直观感受和基本理解;“魂”就是敢于提问、乐于动手、不怕出错、能从解决问题中获得快乐的积极心态。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借助一定的生活情景和故事背景让孩子应用数学,帮助孩子理解数学。

例:不说“我们来比较数字大小”,而说“我们有5块糖果,小明有3块,谁的糖果更多,我们能一眼看出来吗?”

多用学具,如小棒、计数器、积木等。让孩子通过摆一摆、数一数、分一分来理解算理。手脑并用,思维才能深刻。

当孩子做错题,不要只打“×”。可以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了解其思维过程,往往能发现他独特的逻辑,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引导。一个被善待的错误,比十个正确答案更能促进成长。




尊敬的老师,您正在做的,是一项无比重要的工作。您不是在简单地传授“1+1=2”,您是在为孩子搭建他认识世界、理解秩序的第一座思维脚手架。

怀特海的理想,并非遥不可及。它体现在您课堂上孩子一次精彩的发言、一个大胆的猜想、一次专注的摆弄学具、一个解决问题后绽放的笑容里。

我相信,今天在一年级教室里播下的那颗名为“体验”、“思考”与“热爱”的种子,远比任何一张满分试卷,更能支撑孩子走向丰富多彩的未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