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导读笔记(2)
G022樊相镇中心学校 张爱敏
(接上文)
2.为什么要从教学内容观课评教
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以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也就是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课,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场变革。
越来越觉得语文教师最难当,谁都可以对语文课指手画脚,谁都以为语文课上不上一个样。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源于语文教师不能够专业地审视语文课程,立足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强调,观课评教更应该着眼“教什么”。这并非不重视“怎么教”的问题。一堂课教什么与怎么教是密不可分的。就好像文章的形式和内容一样,并不是文采飞扬才是好文章。“教什么”与“怎么教”也要融为一体,教得正确,又教得精彩,才真正是最好的课。正如巴班斯基曾说过:是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相反。
因此,王荣生教授主张用“先教学什么,再教学什么,后教学什么”这样的方式来讨论语文教学,而不主张“先用什么方法,再用什么方法,后用什么方法”那种方式。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反映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
语文教学目前仍然是以文选型的课文教学为主,同一篇选文不同的教师实际上是在教着有所区别的内容。如《狼》的六个教例。同一篇课文,有教朗读方法的,有教词语理解方法的,有教点评方法的,有教分析故事情节的,有教续编故事的;如果再收集一些教例,可以肯定,还有教师在教着别的一些什么。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随着教学内容而转移,同一篇课文的不同教法,往往意味着教学内容有所不同。对语文教学方法的讨论,如果不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切入而单从教学方法着眼,就无从说明教学方法的之所以不同,也无从判断那些教学方法的合理与否、合适与否。
二是有利于更妥帖地解释语文教学实践。
王荣生教授以以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支玉恒施教的《只有一个地球》及其教研员的评课文字为例,向我们阐释了如下主张:对教案与课例进行研究,关键是作学理的阐释,要在剥去教师个人因素之后揭示出一堂课的“何以好”或者“何以不好”。这样广大教师才能从中有所学习、有所借鉴,优秀教师个人的成功经验才能转化为语文教学的公共财富。而作学理的阐释,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照,可能要比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着眼更有作为。
看到王荣生教授对这节课的评价,不由得想起一句俗话:同样是看戏,懂的看门道,不懂的看热闹。课也是如此,每每公开课,很多教师与观课者总是纠结于怎么教,课堂气氛如何。其实最关键的该教什么?教了什么?如何教的?却不能说出个所以然。这也许就是语文学科大咖最多,而语文课又是最“费时费力”,且“无效劳动”最多的学科吧。
王荣生教授的话一阵见血:语文教学界有不少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优秀教师,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种所谓的语文教学模式。尽管这模式那模式的宣传并不见少,尽管优秀教马不停蹄地到处示课讲学,但是情况好像依然如故,普通教师的教学原来怎样,现在好像依然怎样。为什么优秀教师的经验不能推广呢?其实不是经验不能推广,而是我们一直没有弄明白要推广的是什么经验。
王荣生教授再次强调:单从教学方法而论教学方法,而论教学艺术,而论教学风格,很可能我们永远也找不到那些要推广的、应该推广的、可以推广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主张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照教学方法,就不仅仅是对一种研究方法的主张,它体现了我们对语文教学改革方向的认识,也意味阒我们对“教学理念”的落实有与众不同的见解。
王荣生教授主张:教学理念要体现为教学方法的操作层面,即体现为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可以这样说,体现为教学方法,实质是要求体现在教学内容。如果不把教学方法原理层面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那么那些所倡导的“理念”,比如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等等,很大程度上就会“虚脱”,至少在我们语文学科是这样的。
总之,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真正回归,更为每一位语文观课评课敲响了警钟。作为一名兼职教研员,我总是告诫自己:做专业的事,说专业的话,上专业的课。如果因为业务素质欠佳而指向错误,导向倾斜,这都是不允许的。最后,祝愿大家一起努力奔赴专业语文课堂的星辰大海,一起助推我国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深化改革,提升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