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安处即是归处,《心安即是归处》是季羡林老先生写的书,这本书表达的是老先生对待生活的态度,但也更像是一位老人对年轻人的谆谆教诲和拳拳之心。从谈人生的意义到分别谈读书、处世、行走、当下、孤独、生死等跟大家密切相关的生命话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愿我们能了悟人间万相的本真,拥有应对世事的智慧。万事安然于心,从容而行。季羡林经历过人生的大苦大悲,生命的跌宕起伏。然而先生的一生,不争不辩,不怨不艾,满怀天真,执着自己的执着,安于当下。他用质朴的文字向世人传达一个理念——心安即是生命的归处。
《心安即是归处》大多记录的是季老“望九之年”的一些人生感悟,小到读书生活,大到生死信条,数十万字,写尽的是其一生一路走来积攒的人生智慧,写不尽是他的一生。“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情感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也是他想同读者所探讨的,他与世界的相外之道。当自己正经历着人世间的起起伏伏,成功与失败,快乐与烦恼,更多的是饱受这三个关系的困扰。
书中写道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书籍,没有书籍和文字的时候往往是口口相传才能使文化一脉相承。
先生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小的时候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一句话就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是年少的人啊怎么会觉得时光飞逝,只怕时间过得不够快,只怕自己还不能早早的摆脱学习的“苦海”。等到长大以后才真的明白“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书到用时才觉得少,才知自己的才疏学浅。可是年少又怎么会明白,只会觉得那是家长是老师交给的任务,恨不得快点长大再也不用学习,等到自己长大的时候才发现,学习原来是最简单最容易完成的任务了,付出就会有回报,努力就会有结果。怕是没有这么明确和简单的事情了。时光真是飞逝,越是长大却越不愿意长大,回首往事总感觉就在昨天,可是那早已是几年之前的事情,人往往总是在追忆过去。看着老人总是能坐在一个地方一坐就是一个下午,原来不解现在好像渐渐已然明白,一生那么长酸甜苦辣咸总有一些事情难以忘怀,值得回味。
漫漫人生路,喜忧参半,相聚和分离亦为常态,那么人活一世,图个什么呢?先生说:心安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