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使命》中,张文质老师的"教育退守之路"如同一面镜子——从省教研室到基础教育,从中学到小学,再到家庭教育,他的"退"并非妥协,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无论身处何处,始终以"生命的意义"为锚点,不改教育的初心。这让我想起自己从城区优质学校到乡村薄弱学校的两年,终于读懂:教育的"窄"与"宽",从来不在环境,而在是否能守住对"鲜活生命"的敬畏与坚持。
一、从"被簇拥"到"独撑局":退守中的教育真相
过去的10多年,一直在城区优质学校工作,那时的幸福感极强,源于教育是"被托举的事业"——家长主动配合,学生基础扎实,哪怕只是用心上好课,给家长真诚沟通,都能收获满堂呼应。那时的价值感来得直接:学生成绩提升、家长一句感谢,便是教育的"成就感"。
直到来到乡村薄弱学校,才撞见教育更本真的模样:学生多是留守儿童,家长忙于生计,连"检查作业"都成了奢望;接手的毕业班,数学均分仅40多分,课堂上的提问常如石沉大海。最无力时,看着教案上的"知识目标",再看看学生茫然的眼神,会怀疑:教育的力量,难道真的会被环境困住?
张文质老师说:"退守,是为了更贴近教育的核心。"这句话点醒了我:过去的"顺境",让我习惯了教育的"显性成果";而乡村的"困境",恰恰撕开了教育的本质——当外部支撑减弱,才更需回归"育人"本身:不是追着分数跑,而是先让孩子愿意坐在课堂上,愿意相信"我能学会"。
二、在"时间不够"里找"扎根的时间":教育需要"慢的勇气"
刚到乡村时,总被"时间焦虑"裹挟:学生基础差,要补的漏洞太多;学校要质量,短期提升的目标如悬顶之剑。我曾试图用"刷题""知识点整理"追赶进度,结果学生更抵触,自己更疲惫。
读张文质老师的"退守",才懂教育需要"退一步的智慧":他从中学退到小学,是因为明白"教育是慢的艺术";而乡村教育的"慢",更要体现在对"基础"的深耕。于是我试着调整节奏:课堂上,不再追求"讲完多少",而是"懂了多少"。教分数时,从二年级除法开始补,让学生先明白"除法是分,分数也是分",再连到后来的百分数、比例,看似"慢",却让学生终于敢说"原来数学是通的";课下,把"谈心"当成必修课。一次次的沟通,鼓励,一点点的温暖,安慰,让孩子看到被关注的力量,眼神中的光渐渐明亮!
这时我才发现,教育的"快"与"慢",不在时间长短,而在是否踩准生命成长的节奏。就像张文质老师说的,"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生命在自己的时区里发芽"。
三、教育的"守":在薄弱处种"向上的种子"
乡村教育的难,不仅在知识传递,更在"精神供氧"。这些孩子缺失的,或许不只是家长的陪伴,更是"我能行"的底气。张文质老师的"退守",守的是对"生命活性"的唤醒,这恰恰是乡村教育最需要的。
于是我不再只盯作业本:
课堂上多留"说"的时间,哪怕学生只说对半句,也会抓住"你刚才那个想法很特别"的细节放大;
课间和他们聊"孩子的梦想""喜欢的游戏"“老师的乡村童年”,让孩子知道"老师在意的是我,不只是我的分数";
成立"互助小组",让稍好的学生带基础弱的,在"教别人"的过程中,两人都找到"我有价值"的感觉。
慢慢的,那个总低着头的女生开始敢举手,那个总捣乱的男生会主动帮同学讲题。这让我确信:乡村教育的使命,或许不只是"提分",更是给孩子种下"向上的种子"——让他们成为有血性、有底气的人,哪怕将来不做学霸,也能带着善意与勇气走向社会。
合上书页,终于明白:张文质老师的"退守",是教育者的"清醒"——不被环境定义,只被初心牵引。从城区到乡村,我的教育之路看似"变窄",实则因贴近生命而"变宽"。
就像在贫瘠的土地上种庄稼,急着浇水施肥未必有用,不如先松松土、除除草,给种子发芽的时间。教育的使命,从来不是在沃土上炫耀收获,而是在任何土地上,都相信"每颗种子都有生长的力量"。这,或许就是"退守"背后最珍贵的坚守。
我希望:未来不管在哪里,都要坚守自己的教育初心,促进每一个孩子生命的自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