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写作谈:孵化与打破——业余读写者的生长力培育(八)(2025.9.19)

(笔者注:此为在简书平台“一柳繁花群” 和简友们交流读书和写作时发言的整理稿。)   

(四)、古诗写作——追寻格律中的意境与神韵

      中国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中占据着核心与源头的地位,其影响深远,渗透在中国文学的各个层面。它的形式精炼工巧,意境深远含蓄,情感真挚丰富,语言艺术精湛,文化内涵深厚,是中国文学的基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这些特点使中国古典诗歌成为文学中独树一帜的形式,既注重形式美感,又强调精神内涵,历经千年仍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深受人们的喜爱。我也有幸成为这样的爱好者,但主要是欣赏和学习,有一些模仿,但并不尽如人意。

      古诗的核心是:格律、意象、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的核心范畴。它指的不是简单的“意”和“境”的相加,而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思想(“意”)与所描绘的客观景物、生活画面(“境”)之间高度融合,形成的一种能够引发读者无限想象和回味的艺术境界和氛围。

      简单来说,意境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之后,产生的那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深远、悠长的韵味和空间。它超越了文字本身,是读者在阅读后,在脑海中生成并感受到的整体性的审美体验(意境 = 客观景物 + 主观情感 + 读者想象)。对我们业余爱好者来说,古诗写作的挑战性很强,它需要一定的格律知识,但又远不止于格律。对于古诗写作,个人体会可以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筑基——格律与模仿

      这是古诗写作无法绕开的基础。首先我们可以从诵读开始,培养“诗感”,即大量诵读古诗,可以不求甚解,先感受其音韵之美、节奏之畅,体会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王维的空灵、李商隐的蕴藉、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豪壮...在不同风格中找到我们心仪的对象。

      其次是背默经典。背诵是学习古诗词最笨却但最有效的方法。它能让我们潜移默化地掌握句法、意象和节奏。默写则能让你关注到每一个字的用法。实践中可以坚持每天背诵默写一首诗,天长日久,自有精进。

      第三是关注格律知识。

      平仄:是第一道门槛。了解中古音中的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普通话中入声已消失,平声分阴平、阳平)。初学者可先从“新韵”(即按普通话拼音的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入手,降低难度。

      对仗:尤其是律诗(八句)中的颔联(第三、四句)、颈联(第五、六句)要求严格对仗。学习词性相对、意境相衬。

      押韵:遵循《平水韵》。我们初学者同样可从《中华新韵》 开始,按普通话押韵去练习。

      工具:使用“诗词格律”App或小程序,它可以自动检测平仄、押韵和对仗,是我们初学者的好帮手。

        第四是从“仿写”开始。我们可以找一首自己最喜欢的五绝或七绝(绝句只有四句,格式最简单),模仿它的结构、意境和用词,替换掉其中的意象,写一首新诗。例如,仿写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把“竹”、“琴”换成“梅”、“棋”,进行写作练习,写成这样一首《梅弈斋》:

        独坐梅林里,闲敲棋子轻。

        深山人少至,唯有月临枰。


      第二阶段:升华——意境与创作

      当基本格律掌握后,重点就要从“形式”转向“内容”,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修炼提升:

        意象的积累与运用:古诗词有自己的“语汇系统”。明月、杨柳、孤舟、斜阳、秋风、归雁、落花... 这些意象都承载着千百年来沉淀的特定情感(思乡、离别、愁绪、时光流逝等)。学习古人如何运用这些意象,并尝试在自己的诗中组织它们,营造画面感。比如,我被简书诗词伯乐8月26日推荐的《秋思三首》中的《怀乡》一诗,选用了山坡、青草、羊群、白云、少年和白头等意象,表达了“怀乡”这一主题。原诗如下:

      吾乡何处是?坡上草色青。

      牧羊出山坳,折苇画白云。

      一去三十载,难归半百身。

      可怜少年郎,搔首白头翁。

      意在笔先,真情实感:写诗最忌讳的是为写诗而写诗。最好的触发点永远是当下的真实感受。看到一场雪,一次离别,一件感人的事,心有所动,然后尝试用诗的语言去捕捉和表达这种感动。先确定你想表达的核心情感(诗心),再选择合适的意象和形式去包裹它。在上面所提到的《秋思三首》中有一首《思亲》,是我在姥姥离世后去舅舅家时写的,那种物是人非的独特感受,全部凝结在了写下的每一字每一句中:

  十年生死两茫茫,悠悠青草一黄冢。

  旧院沉寂锈铁锁,老树寥落听蝉声。

  绕膝童子顽心重,颔笑姥娘手杖轻。

  梦里依稀寻常见,醒来闭眼欲留痕。

      锤炼语言,一字千金:古诗尤其讲究“推敲”。贾岛的“僧敲月下门”是典范。写完初稿后,要反复斟酌每一个字,尤其是动词和形容词。例:“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一字之用,全诗皆活。例如,在被简书诗词伯乐2025年5月7日推荐的古诗《夜宿梁山伯(二首)》的第一首中,我反复斟酌,选用了笼、没、沉、涵、济等动词,突出了一种雄宏、壮阔的意境。

  暮泊水村雾色笼,芦花深处酒旗风。

  艨艟影没水云外,雁鹜声沉鼓角中。

  万顷烟波涵曜斗,九州风雷济苍穹。

  扬鞭催马平生意,棹歌声中话杰雄。


      第三阶段:提升——坚持与实践

      每日一读:每天精读几首古诗,并选择其中一首背诵、默写。

      每周一练:每周尝试写一首绝句或律诗,并反复推敲修改,直到满意为至。

      加入社群:加入诗词爱好者社群(比如简书上的各类诗词群),大胆分享作品,虚心接受批评。看到别人如何评诗、改诗,是进步最快的途径之一。

      总的来说,学习古诗词写作是一个“先戴脚镣,后跳舞”的过程:沉浸诵读 → 学习格律(从新韵开始)→ 模仿写诗 → 凝练意象 →锤炼语言→ 抒发真情 → 反复修改。这是一条与古人对话,同时滋养自身性情的绝佳路径。当我们能用凝练优美的诗句,准确捕捉并表达出那一刻的心动与感悟时,所获得的快乐是无可替代的。

      推荐的学习路径与资源

      入门读物:《唐诗三百首》(推荐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有详细注释)。

    《诗词格律》(王力著):学习格律的经典权威读物,系统而清晰。

      《人间词话》(王国维著):学习诗词鉴赏和意境理论的巅峰之作,提升审美。


      朋友们,以上就是我个人关于写作的一些肤浅的观点和感受。最后,我想说,作为爱好者,写作是我们孵化和打破自我,培育自我生长力,寻求自我生成长的一场远征。同时,它纯属热爱,无关名利,也无关高下,让我们在面对喧嚣和躁动的世界时,找到一块安放心灵的栖居之地,从而让我们沉下去观察生活,跳出来反思自我,最终获得静下来与自我对话的能力。

      这场由内向外的远征,或许路途漫长,或许荆棘丛生,但我们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照亮人生旅途的点点星火。最终,我们会发现,写作最大的回报,并非是某一部完成的作品,而是那个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敏锐、丰盈和坦然的自己。

      “菩提大世界,微花见精神。濯耳听清流,穿林觅晨风。慧眼分向背,妙笔塑思心。致知穷理处,大道自无形。”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拿起笔,从第一行开始书写,让文字在左,我们在右,我们和文字相互守望吧!

      啰里啰唆说了这么多,感谢家人们能在自己宝贵的时间里听完我的唠叨,谢谢大家!不妥之处,敬请指摘!(全文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