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金竟陵入蜀
唐·崔信明
金门去蜀道,玉垒望长安。
岂言千里远,方寻九折难。
西上君飞盖,东归我挂冠。
猿声出峡断,月彩落江寒。
从今与君别,花月几新残。
《送金竟陵入蜀》是唐朝诗人崔信明的一首佳作。是一首典型的唐代送别诗,全诗通过描绘友人西行蜀道的艰难与离别的伤感,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深深关切,以及诗人的感慨和离别之情。
首联“金门去蜀道,玉垒望长安”,诗人以金门为起点去蜀道,又从玉垒回望长安,交错构建了一幅壮丽的地理画卷。金门是长安的城门,而玉垒则是蜀地的山名,诗人通过这两个地点的对比,展现了友人即将踏上的漫长旅程和远行的目的,暗示了离别的场景。
二联“岂言千里远,方寻九折难”,诗人用千里之遥来形容旅程的遥远,用九折之难来形容蜀道的艰险。千里之遥和九折之难相互呼应,突出了友人金竟陵旅途的艰辛和不易。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旅途艰辛的关心,诗人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不舍。
三联“西上君飞盖,东归我挂冠”,诗人“飞盖”形象描绘了友人车马疾驰的情形,“挂冠”则表明诗人可能有淡泊仕途、回归自然之意。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决心。进一步加深了别离的情感。君向西去,我向东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暗示了两人今后各自不同的命运。
四联"猿声出峡断,月采落江寒":这两句是富有画面感的写景抒情,猿猴的叫声在峡谷中断绝,暗示友人已渐行渐远;诗人用猿声和月采来形容蜀道的荒凉和冷清,表现出离别的凄凉之情。猿声在峡谷中回荡,月光洒落在寒冷的江面上,这些意象都增添了离别时的凄凉之感。以自然景物渲染离别的氛围。
尾联”从今与君别,花月几新残”,花月和新残则暗示了离别的时间和季节,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友人金竟陵的深深思念之情,诗人感叹自今日分别后,不知经历了多少次花开花落、月圆月缺,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相聚无期的无奈之情。
《送金竟陵入蜀》,这首诗以蜀道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金竟陵的深深思念和离别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金门、蜀道、玉垒、长安、千里、九折、飞盖、挂冠、猿声、月采等,使得诗的意境深远而富有哲理。同时,诗中流露出的情感真挚动人,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感人至深的佳作。
“枫落吴江冷”残句,被人们视为崔信明诗歌中的“最后一片叶子”。这句描绘了秋天的枫叶落在江边,让整个江面都显得冰冷。枫叶飘落在吴江之上,不仅营造出深秋时节的清冷氛围,同时也传达出一种物是人非、离别的孤寂情感。”
“枫落吴江冷”崔信明以其独特的文学才能和才华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首诗表达了离别和思乡之情,以枫叶飘落吴江的景象作为背景,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深受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