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

一、教学亮点

        在讲解水土流失原因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图片和数据,自主归纳自然原因;结合文字材料分析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积极讨论,提升了探究能力与综合思维。

二、不足之处

      小组活动中,学生虽积极性高,但部分学生依赖课本答案,缺乏自主思考,尤其是在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的学习中,学生大部分能结合视频说出治理措施,但练习反馈时错误率较高,这说明学生对水土流失原因、危害、及措施的分析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

三、改进措施

(一)优化小组活动组织形式及材料呈现方式

      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时, 除图文材料以外,可以增加动画视频等动态材料来帮助学生分析,动态呈现雨水冲刷黄土、地表沟壑形成的环节,让抽象原理可视化。展示治理前后对比视频,如淤地坝、梯田、植树造林等措施发挥作用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掌握治理措施的原理与成效,突破教学难点。小组活动前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问题,明确方向。

(二)联系生活深化理解

      讲解危害时,可将简单的文字材料改为引入黄土高原地区居民生活实例,如泥沙淤积导致当地河流洪涝隐患,影响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产量,进而影响农民收入。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刻认识水土流失对生态、经济、社会的多重危害,增强知识应用能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