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3|传习录|眩俗取誉

爱曰:“著述即于道有所发明,拟经似徒拟其迹,恐于道无补。”先生曰:“子以明道者,使其反朴还淳而见诸行事之实乎?抑将美其言辞而徒以挠挠于世也?天下之乱,由虚文胜实行衰也。使道明于天下,则‘六经’不必述。删述‘六经’,孔子不得已也。自伏羲画卦,至于文王、周公,其间言《易》,如《连山》《归藏》之属,纷纷籍籍,不知其几,《易》道大乱。孔子以天下好文之风日盛,知其说之将无纪极,于是取文王、周公之说而赞之,以为惟此为得其宗。于是纷纷之说尽废,而天下之言《易》者始一。《书》《诗》《礼》《乐》《春秋》皆然。《书》自《典》《谟》以后,《诗》自《二南》以降,如《九丘》《八索》,一切淫哇逸荡之词,盖不知其几千百篇;《礼》《乐》之名物度数,至是亦不可胜穷。孔子皆删削而述正之,然后其说始废。如《书》《诗》《礼》《乐》中,孔子何尝加一语?今之今之《礼记》诸说,皆后儒附会而成,已非孔子之旧。至于《春秋》,虽称孔子作之,其实皆鲁史旧文。所谓‘笔’者,笔其旧;所谓‘削’者,削其繁,是有减无憎。孔子述‘六经’,惧繁文之乱天下,惟简之而不得,使天下务去其文以求其实,非以文教之也。《春秋》以后,繁文益盛,天下益乱。始皇焚书得罪,是出于私意,又不合焚‘六经’。若当时志在明道,其诸反经叛理之说,奚取而焚之,亦正暗合删述之意。自秦汉以降,文又日盛,若欲尽去之,断不能去。只宜取法孔子,录其近是者而表章之,则其诸怪悖之说,亦宜渐渐自废。不知文中子当时拟经之意如何,某窃深有取于其事,以为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涂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以求知于世,而不复知有敦本尚实、反朴还淳之行:是皆著述者有以启之。”

----王阳明《传习录·徐爱录》

这一片文章王阳明主要在给徒弟讲述孔子为什么要删述“六经”,明道到底是要写那些虚文还是要实践拿到结果?那时的文人墨客已经太多,所有的人都在把那圣人的著述通过自己的想法重新表达,其实就是贪求虚名,各自在争夺名誉罢了,而这样的行为让世界上的人们就搞不清楚了,实在文章太多了,让人眼花缭乱,但是又没有人是在行动中说话的。说实话,可能是周朝鼎盛的时期日子太好过了,大家都太闲了,而真正能够拿到结果的人又不多。文中说,“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就是有太多的文章了,实际的行动太少了。

其实文章就是告诉大家一个去寻找大道的方向,毕竟文章不是大道,而真正的大道是要靠自己去行动的,其实是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是每一个自己的选择,每一次自己的行动才是真正的道。不管是模仿经书或者翻译经书,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只有在行动上真正笃行的践行了,并且能够说那些自己的结果,把已经做到的事情拿出来分享才是真正的大道。说这个文中子模仿经书其实倒还好,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乱写,其实大家去不断地翻译或许还真跑偏了,谁又能知道呢?

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眩俗取誉”,大家都在用自己的高见在俗世中炫耀一番,搞得人们赞不绝口来满足自己心中对名誉的贪求,说来说去就是为了自己有个好名声,本质上还活在这些虚名当中,这样的人看上去是在精神世界里又似乎不去追求财富,其实并非是自由的,依然是奴隶的,是被名誉所奴隶的人。不用去证明自己的文采或者见识比别人高,因此而获得一些掌声就感到快乐了,而是要真正地为这个世界创造一些价值,是要去践行大道,不要天天“指手画脚”,而是要让人真正得到更多的幸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