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导师制—生活指导
一、以劳动评价促进劳动素养的提升
劳动教育目标: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
劳动教育的困境:轻视体力劳动,劳动认识窄化,劳动教育内容单一,劳动教育途径甚少,家校不能共识。
劳动与劳动教育的概念:劳动是人类适应自然的活动和改造的独特方式,劳动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通向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媒介,也是实现人性至善至美、彻底自由的必由之路。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与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案例问题分析:劳动价值、劳动教育目的、设计劳动活动,完善劳动评价
案例诊断:学生付出劳动没有获得表彰?
案例实质:评价制度应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劳动评价:一兼顾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二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三注重情感需求的满足。
劳动评价的困境:一评价内容单一刻板,二评价方式简单量化,三评价主体单一,四实践活动受空间与时间的局限。
劳动评价的价值:一导向功能,二诊断功能,三激励功能,四育人功能。
评价标准的确定:一评价主体多元化,二评价内容多样化,三评价方法科学化(质性评价+量化评价),四评价过程持续化。
推荐评价方法:一学生个人生活记录,二学生参与劳动档案记录,三学生劳动评价记录(个人感受+他人评价)。
人在自己的劳动中创造自己并理解劳动的美。-苏霍姆林斯基
劳动教育,即人的劳动品质的培养。-马卡连柯
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案例:学生偷拍老师照片做成表情包流传出去
案例分析:照片涉及肖像权问题,内容健康性值得商榷,略有丑化别人形象之嫌,把师生关系娱乐化处理。
《娱乐至死》泛娱乐化的利弊:好处是可以解压,缓解情绪,是一种表达态度的方式。不利之处是聚焦感官刺激,挑战禁忌。
媒介素养:能力模式、知识模式,理解模式。
教育案例:学生在朋友圈吐槽谩骂学校被科任老师发现截图反馈
案例问题分析:自我中心、言行偏激、主观标准、缺少责任心、非理性问题。
媒介素养缺乏的原因:评判事物不求理据,选择立场从众,想法言行不计后果。
理性教育:公开质疑和批判的胆识和责任,以实现共同利益为目标的理性,包容合作共赢的公共价值。
落实理性教育的方式:一召开主题班会、主题活动,二进行个体交流、纠偏纠错。
案例问题分析:案例诊断-网络成瘾,案例实质: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问题解决:一了解学生心理,因势利导。手机游戏是学生交往的需求之一。二设计学生活动,他律约束。-与手机试分手、班级公众号。三个别生活指导,提升自律。-学生时间管理指导(四象限法)。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三、学生青春期情感教育
文件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青春期教育和生命教育。《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学校要树立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使学生了解生理健康知识,提高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教育现状:青春期问题多样,教育不足,影响深远。
青春期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女孩10到18岁,男孩12到20岁,身心变化:体格、认知、人格、社会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初中年级要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情感教育的困境:视情感需求与学生问题为等同,以情感问题与学习活动为对立,把情感问题与学生品德混为一谈。
秉持的观点:尊重学生、不做价值判断、多角度接纳学生的异性关系,核心是情感理解到精神引导。
青少年情感问题核心:尊重感情,指导行为。
教育行为:一利用多种资源培养学生的青春期情感。班级活动提供交往平台,主题班会进行价值引导,学科德育引导健康观念。二协同教育行为,引导学生的青春期行为。记录学生生活档案,观察学生交往对象,研讨学生情绪心理,指导学生保护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