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是孕育和保存中华民族根性文化的空间载体,承载着农耕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承载着人们绵长的情思乡愁。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保护传统村落,既是留住乡风乡韵乡愁、拓展丰富现代社会生活图景的时代选择,也是赓续农耕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举措,对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维护文化多样性,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与文化根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保护传统村落,守护精神文明,首先,对传统村落的乡土景观予以整体规划。这里的景观既包括外在的建筑格局,也包括自然山水、文化遗迹、田园风光等。在制定村落保护方案时,应当对地方特色景观资源进行深入的整理研究,在此基础上创新更加多元的开发利用机制。健全传统村落评估和警示退出机制,加强动态监管;继续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点示范,统筹保护利用传统村落和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田园风光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让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活力。
保护传统村落,守护精神文明,其次,尊重原住居民的主体性。传统村落本就是村民开展生产活动、组织日常生活的空间场所,离开他们,村落就失去了生活的“烟火气”,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也就无从谈起。可以借助中小学乡土教育、社区宣讲培训等方式提升当地民众的保护意识,但对于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和保护热情来说,更关键的是要在保护利用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回应他们的发展诉求,切实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这样才能让原住居民由旁观者变为责任人、受益者。
保护传统村落,守护精神文明,既要有“形”,也要有“神”。在修复改造中,设计者要在传统村落物质性的空间存续上做足文章,保护、修复、回归传统聚落形态,强化乡村风貌特色;也要在精神性的文化传承上下功夫,发展、织补、延续传统乡村文脉,在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现代文明的同时,兼顾地域文化的保护,留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