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事关一个有着理性,同时又有着自然肉身的个别行动者,也,既是理性又是肉体的人的本质究竟为何?
所以,不是说事实不重要,很重要,对我们来说为义务而义务,抛弃所有和我们有冲突的,对幸福的要求和在为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某个区域,在那里我们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尽管不可能有任何追求自己幸福的定义,两者在实践上都是必要的。
所以,康德认为,古希腊是只承认公共领域,不承认有私人,所有的人都应该像苏格拉底一样,早晨吃过饭以后就到广场上去讨论天下大事,而近代性的现代性的一个问题,只承认有私人,所有人活着就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生孩子,这两个都不对。
所以,德国的古典哲学要在这两个观点里面找出第三条路。但是,第三条路,康德认为是说,这两个分开是要强调人有着两面,尽管是这两面,又是应该能够一致,可是他就没有告诉我们这两者如何一致,这是最困难的问题。
所以,康德在这里面就讲得很清楚了。我们完全可以换两个领域,在一个领域里面我们履行义务,另外一个领域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追求自己私人的种种物质的追求,而且康德一再强调,两者对于我们人的实践来说都是必要的。
所以,他跟宋儒讲的天理和人与关系稍微有一点不同,当然说,我们在大部分的情况下也是承认人欲的合理性,因为你不承认,你责任讲不下去。
第二批判就属于问题,这两个问题里面如何来互相之间如何来协调?
康德要解决问题,他引进了一个道德上的一个“设定”,康德就说了,因为道德的最高目标是自在,这一点是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一路下来的,一直到康德,哲学最高目标是至善。
至善要求我们要有一些基本的设定,虽然道德历史中压倒任何个人对幸福的要求,但是,不能够指望我们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完全放弃自己的幸福,因此我们必须建构一个至善的概念,他比单纯的道德律更高,却不使道德在再属于任何东西。
至善概念的好处是作为道德律的基础,但是,并不因此伤害道德律的无条件性。这是德福一致,好人好报的问题,要不然人活的太累,有人活着还没有希望了。
虽然康德认为道德律对我们来说具有严格的一点,完全放弃我们的幸福。在这种情况下就碰到了问题,可是我们人又不能够说为了道德,就完全放弃自己的幸福,像有些宗教要求的,康德为此他就认为要解决问题,我们建构一个至善的概念,就要单纯的道德律要更高。
这样一种“至善”,如果幸福被作为德性,我们就“应该”有责任,假定我们认为浮士德的讲法,如果我们在我们的行动当中无条件的追求至善,努力产生一个有德行在里面的世界。
他也知道生活当中很难,道理上应该这样。有德者应该有福,康德甚至于在个别地方,还是认为在世界上很可能情况是相反,但是,我们必须相信他能够达到,因此他在这里又提出,为此我们要设立两件事情。
一件事情灵魂不朽。
你不相信灵魂不朽,你就会希望“至善”是一个需要无限时间才能达到目标,灵魂部不朽人就看不到至善,要设定灵魂不朽,这是设定。
第二要设定上帝存在。
唯有上帝老人家,才能把福分配给有德的人,而现实的生活当中一般的不一定是这样的一个公正,会不会实现,往往坏人他拿了很多的福,而有德的人处处不幸,也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事情,但是,康德说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都是设定,既然是设定是什么意思?
就是康德的真理是不能证明的,我们必须设定这样的事情,我们才能够执行对我们创立的道德律的那种无条件要求,那种承诺,我必须设定这样的事情,上帝存在,我才能够履行。道理就是,我自己设计的,然后,我必须在任何情况下按照他去做。
所以,康德说,如果你要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必须设定的东西,但是,跟你讲清楚,这两个东西得不到。
所以,康德的道德律也在意义上来讲,又是一个对人要求很高的东西,你有其他的想法你就打退堂鼓了,等到这些东西我去我想他干嘛,我干脆不要给设定,不要设计好,你从这一路推下来。
但是,不管康德对他的设定,设定论证的价值是什么?
他清楚地显示了康德的一般的观点,他颠倒一个传统的一个说法,就是传统认为道德是由宗教产生,但是,因为有绝对命令,道德我们才需要设定上帝存在。不是宗教产生道德,而是道德要产生宗教。
从今天上来讲,不能保证世界上有上帝,我们怎么办?
做人总是要有安慰我做好人我怎么办,康德反对为了物质利益,看得到摸得着的,这在康德看来你这是假言命令,而不是定言命令,假如有好处我就这么做,他没好处下面就不用说了,既然不能动,怎么办?
就说是道德要产生宗教。但是,他很奇怪,不是道德要求,道德不能够给予,终极目的是宗教提供。道德义务的为什么他有权威?
因为他是有目的王国的建立者建立的,而不是有一个就是由我们人建立的,而不是由一个人类理性之外的上帝的命令。在康德看来,人要负完全的责任,人完全要形成最高的道德实践法则。
在符合那种法则的总则,和按照他们来行动,他也能够完全重新形成他自己的理性,使他们自己更能够仅仅依靠他们自己自由选择自己的力量,向道德法则所要求的那样的行动,是康德的一个基本的思路。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世界上的道德恶,怎么来解释?
康德说,我们每个人都至少有两个潜在动机根源,一个有理性的知识,还有一个就是由从我们的肉身而来的各种各样的偏好,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具体的生活计划,所有的这些生活计划都可以归在概念下。这就会把他把我们拉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一方面我们有理性的事实,我会设定道德规律,我也会服从道德规律。另一方面,我们也有自己的生活计划,我们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人性的一部分。
现在道德的罪是什么?
我们让道德来服从我们的自爱,我时候我不管道德,反正只要对我有利,我管他,就是罪。就是指道德律,使他服从道德的动机,成为一个与他自己好处有关的人,我为什么要服从道德?
他对我有好处,人恰恰在有一定的意志的时候,才变得恶。一方面他非常强烈的想去做,让道德服从他自爱的事情。
另外一方面,他也缺乏足够的意志力量去做明显是对的事情。时候就是恶,而是把他们自己的计划代替要求自己,寻找理由。
有的时候会碰到这样的事情。毕业的时候,假定我指导的学生,在我看他,他任务完成得不好,不能毕业,但是,他现在跟我说,我家里有很多问题,我现在面临一个升级问题,我已经成家了,也要养家糊口,你能不能让我过一下,我先毕业以后,我慢慢再来,给我们做一下调整。在事情的时候,他当然知道,其实论文不合格就给发毕业证,其实是和卖假货是一回事。
还有另外一种选择,我是做不出来了,我退学了,我学位不要,因为我不该得,我没能力,这不是我该得的。还有一个,能不能做个变通,先让我毕业,我以后再把改好。
这时,我们就用到刚才讲的,他有他就是自爱的一个计划,但是,他没有足够的意志去做明显是对的事情,而是要把自己的人生计划来代替他。
所以,在康德看来,可能会说,老师你过分了,我怎么去做?
我也承认我做的不好,你能不能像我毕业以后再慢慢来。至少康德,他会跟学生很严肃的说,你去看看我的书,你这叫做,你没有足够的意志做你也认为对的事情。每一个都会认为,保质保量完成,不用拿学位,拿着心安理得,这是对的事情。
弄虚作假,明明自己也知道自己不行,可是希望老师能够网开一面让我过去。肯定是在我们可能会来说,老师做的有点不地道,但是,你没有足够的意志,完全让道德付出你的利益,这就是作恶,不是杀人放火,这其实都是一回事。
问题在于为什么人会这么做?
因为按照康德他老人家的说法,我们能够理性的知识。
理性的知识,我们人有能力给自己立法,也有能力和意志,因为我们是自由的,康德说,不管有利没利,我就按照我自己给自己立的法,立的道德规则来做,因为我们有自由的知识,有理性的知识,我们应该不可能发生这样事情。
问题在于我们自爱的这些经验要求和实践上,与先验自由的信念之间往往没有统一的可能。也,康德他老人家还不是看得很清楚,这两者之间一定不是统一的,如果统一的就没问题了,不统一的,人间才会有种种的或者说种种遗憾,种种的悲剧这没有错,这是理性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