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生活磨的失去了方向,忘记了初心,突然领悟到了“史蒂芬.柯维”所说的人要以原则为中心,心中要永远装着一盏灯塔。
今天,来找找孔门弟子“颜回”的快乐,正如孔子评价的那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箪”(dān),是盛饭的竹器。“巷”,有两解,一是指街巷,二是指房子,这里是指房子,陋巷,就是陋室的意思,所谓“环堵之室”。
孔子赞叹颜回:颜回真是贤德的人啊!一天就吃一箪饭,喝一瓢水,住在很窄小挤迫的破房子里。换个人,早就不胜忧愁苦闷,颜回却仍然不改其乐。颜回啊颜回!真是贤德的人啊!颜回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孔子最得意的首席弟子,孔子对他,也是非常佩服和敬重,每次提到,方方面面,都赞叹不已。穷居陋巷,不改其乐,是颜回的典故。
有时候,我总在想,为什么济公那么快乐,粗茶淡饭,衣衫褴褛,可就是掩饰不住他内心流漏出来的喜悦。
我想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不为外物所动摇,是一种无我主义者吧!
当你把“我”剥离开,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世间的喜怒哀乐,或许问题就没那么难解了,生活好像也没有要过不下去的地步,似乎种种痛苦,哀怨,不满等等,都是因为自我中心感太强。
前几天看电视剧《人世间》,想起了我们的那个年代,物质匮乏,生活窘迫,虽说那个时代,生活水平已经在提升,但是因为个人能力问题,还是有特别贫穷的家庭,比如我家。
真的是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个苹果,不知道香蕉是什么味道,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的雪糕和汽水,还要限个数。可就是那样的生活,也无法减少我们内心的快乐。
相反,现在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可以说是达到了天花板的级别,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填满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可是大家却觉得不快乐,甚至很痛苦。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曾经的那个年代,在物质上,选择受限制,其中一个原因是条件不允许,想买没钱,东西来的太不容易,所以特别珍惜,俗话说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这种延迟满足感才是最大的快乐。
而当下社会,大部分东西都来的很容易,从想要和得到之间,只差一个选择,不费吹灰之力就到手了,因为得来的容易,所以就没那么珍贵了,快乐也是短暂的。
在说说那个年代,物质匮乏,东西样品极少,除了选择这个就是那个,没有太多挑选的空间。而现在,东西五花八门,看得人眼花缭乱,这个也行,那个也好,让人难以取舍,到最后都想要。
都想要的后果就是,你要不断增加财富,才能实现物质上的快乐,然后就发现,生活越来越烦恼,你越活越累,到最后觉得痛苦。
其实,我们都忽略了少即是多的快乐,我们都习惯给生活做加法,却忘记了断舍离也是一种快乐。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近几年,很多父母为孩子上哪个学校而烦恼,每到开学季,好多父母都忧喜参半,想让孩子进入优等学校,又怕孩子进不去优等学校。
想想我们那个年代,村子就一所学校,没有选择的余地,也不存在好坏之分,所有的孩子都凭能力,没有门第,也没有“后门”,听天由命。
当没有选择的时候,也不会产生烦恼,所以有时候,选择也是一种痛苦,没有选择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那些年代,家家户户都过着几乎相同的生活,没有相差太多,你家贫穷,我也没有好多少,你没有的,我也没比你多多少,日子没有太多落差,所以大家的心里都很平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贫穷距离一下就拉开了,认知也不在一个层面了。你有车了,而我还在骑自行车;你都进城了,而我还在农村原地踏步;你买楼房了,而我还在住破茅房;你家孩子上各种课外班,而我的孩子只能学习文化课……等等。
这样一比较,落差感就出来了,心里觉得不公平,凭啥他能有,我就不行,然后就想方设法的要赶上人家,想超越别人,之后各种追名逐利,当你拥有了人家的那些,而人家已经更上一个级别了,又拥有了你当下没有的,于是,你拼了命的,铆足了劲的,继续追求,所以生活越来越来越累,痛苦越来越多。
到最后,就失去了“史蒂芬.柯维”所说的原则,没有了初心,迷失了方向,也就失去了快乐。
有时候,有些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比如说,看到别人家学钢琴,就逼着自己家孩子也学习,她却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天赋有可能在别的兴趣里,这样盲目的跟随,恰恰错失了孩子的发展空间。
华彬说:快乐的失去,往往是因为人生目标失踪,没有志向,没有追求,没有使命感。有志向,则内心强大,一切自足,超越贫富,不为外物所移。物质的富有是一件美妙的事,内心的富有更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
内心的富有是什么?是志向,颜回的志向,是实践老师的学说,创造理想社会。如果自己没有机会实践,就传播老师的学说,以待后人。
有钱人的快乐,在穷人想象之外,有志者的快乐,也在有钱人想象之外。
君子之乐,乐在其志也。只有志向,才是快乐的根本保障。
如果真的改变不了当下的生活,真的无法快乐,那就想想:假如生命只剩下三天,想想你会如何?虽然只是个假设,但也足够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