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是推动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履职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落地生根,关系到县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干部基本培训、全面提升履职能力,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的关键所在。当前干部常面临“知识更新慢、专业能力与任务不匹配、新挑战应对经验不足”等状况,怎样借助有效的基本培训加以化解,已成为必须重视的关键任务。精准画像,让基本培训“对症开方”。规避形式培训,重视实用导向。深研“需求靶心”,沉到一线,通过座谈访谈、走访调研等方式,摸清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年龄段干部的业务短板,乡镇干部缺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的实操方法,机关年轻干部缺政策解读、群众工作的基本经验,窗口干部缺应急处突、服务优化的应对技巧。细化“培训菜单”,针对需求分类设计课程,把“基本理论”融进去,重点讲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避免“空对空”;把“基本业务”落下去,围绕公文写作、会议组织、数据统计等“基本功”开展实操教学,杜绝“纸上谈兵”;把“基本规矩”立起来,将政治纪律、组织程序、廉洁要求纳入必修内容,确保干部“知边界、守底线”。唯有“对症”,才能让培训真正成为干部的“充电站”。
创新载体,让基本培训“入脑入心”。传统上课的培训模式,容易让干部陷入“左耳进、右耳出”的被动状态。将“单向灌输”转为“双向互动”,推广“案例教学”——选取本地干部履职中的正反案例,用“身边事”教“身边人”,比单纯理论授课更易接受。将“室内课堂”转为“现场实训”,把培训搬到乡村振兴示范点、基层治理矛盾点、项目建设攻坚点,让干部在干中学,教社区干部如何解“邻里结”,在“实战”中掌握技能。善用“线上平台”,把政策解读、业务流程等“基础课”做成短视频、微课件,方便干部利用碎片时间“随时学、反复学”,让培训从“定时定点”变成“随时随地”。
严督实导,让基本培训“落地见效”。培训的“终点”不是考试及格,而是干部履职能力的“提升”。如果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基本培训就会沦为“走过场”。要把“考核”贯穿全程,通过课堂提问、实操演练、小组讨论等方式,动态掌握干部学习情况,对“学不懂”的及时“补课”,对“应付学”的严肃提醒,对“学得差”的回炉重造,杜绝“混学分”现象。要强化跟踪问效机制,定期回访干部培训后履职情况,对学用脱节的及时“补课”,对成效显著的优先使用,真正让“培训有为”带动“干部有位”。如此,才能让干部在面对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难题上更有思路,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更能沉着处置,在基层治理中处理矛盾纠纷时更有办法,让培训的“实效”真正转化为群众看得见的“实惠”、发展能感知的“动能”,为基层各项工作提质增效筑牢能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