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完问题后,下一步需要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通用的方法叫「分析」,「分析」这个词现在的用法应该是从英文里面迁移过来的,古代「分」和「析」都是将事物拆开、剖开的意思。英文里面是analyse,在词典里面的解释是:
Analyse:to examine the nature or structure of sth, especially by separating it into its part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or explain it。
翻译为中文就是「为了理解事物,将其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其自然结构或原理进而理解整体的过程」
所以我们在找问题出现原因的办法就是将事物进行拆解,找到出现问题的核心原因。将一个大问题拆分若干个小问题,通过分析小问题来确定分析大问题的办法。L先生的训练营里面提出了一个「Why tree」的概念,这个和金字塔原理里面的「issue tree」是一个意思。
例如我们发现某一天的整体的GMV下降了,那么我们可以进行分解为流量x转化率x客单价,所以我们可以将问题拆解为是流量下降了,还是转化率下降了,还是客单价下降了。如果是其中某个因为下降了,我们可以看
分解的过程需要符合mece原则(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如何做到了呢,这需要我们对于问题本身有足够多的了解,知道事物的组成部分。我们学习的很多模型都是为了方便我们搭建问题框架的。例如4P、4C、波特五力模型、互联网常用的AIDS模型等,避免我们重复造轮子,前段时间很火的第一性原理,本质上也是按照这样的模型拆解的。
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如何选择合适的维度来拆解问题,王兴有一句话:
「发现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本质上是我们对于事物的分解维度不对,如果分析维度对的话,答案会自动呈现」
例如之前文章中提到过美团做外卖市场的时候,对于市场进行了分解。如果我们重新看如何分析市场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分解细分市场维度有很多,例如按照价格/人群/渠道,美团最终是将市场分解为:校园市场,写字楼市场,社区市场
又比如,互联网公司这么多怎么划分呢,好像有搜索,电商,LBS,新闻媒体等这是一种分法但相关性不大,老王提供了一个对互联网产品的分类方式,就是互联网AB面里面提到的分类
理论上我们可以将问题逐个分解,逐个分析,但这非常耗时,而实际上给我们的时间往往是有限的,麦肯锡等咨询公司会提到一个说法「do'nt boil the ocean」,就是「不要煮大海」。我们需要遵循「28法则」,因为往往影响问题80%效果的,都是20%的要素,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这20%的驱动要素。
具体怎么做呢,我们要先判断问题的主要要素,将次要要素剔除,然后假设那个要素是对的,形成hypothesis tree「假设树」。然后根据「假设树」针对性的进行拆分分解,这样可以去实验,快速确认关键驱动要素。例如公司今年利润下降了,要你去分析,你可以将问题进行拆解成问题树,然后假设,例如是否是可变成本下降,因为正常固定成本下降的可能性比较小,重点去分析可变成本。
我们在电视剧中警察办案其实也是遵循了类似的思路,先确认死者的死亡方式,然后推测可能的情况,确认大致的方向然后去找证据进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