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郑建业老师的讲座时,我一边感慨他从教师到教研员,再到教育领域明星的成长之快、成就之大,一边想到如下几个词:规划—积累—由感而动。
第一、规划。从一线课堂,郑建业老师坚持反思、提升和写作,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不断地通过写作得以彰显。我不知道他是否在初入职时有长远的规划,但我觉得他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经历,无不展示着自己多年来深耕杏坛的幸福和职业操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尤其对于我们年轻的老师们,过着日复一日的教书匠生活,定然觉得寡味、平淡,何不立志成为像郑建业老师那样的名师名家呢?何不潜下心来,静静地思考自己今后几十年的教育规划之路呢?试想,有了职业规划,才能有更明确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才能有更加坚实有效的行动,才能更好更快地走向成功,对吗?
既然大家都认可了教师在做好每日教育教学工作之余,应当坚持读书和写作。那么我们计划在一年内要读多少本书?要读哪些书?我们要坚持写什么内容,要写多少字,写多少篇,要往哪些地方发表?……教育同仁们,我们认可郑建业老师的观点吗?我们已经或打算在读和写吗?我们将会坚持读写之乐吗?
第二、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郑建业老师熟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从而有自己的深刻、全面的阅读体会,出版自己的阅读专著《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什么》,受到国内权威专家的好评和认可。这不得不说是长期写作和阅读之功。察人省己。在坚持了675天的阅读之后,我对自己的读书反思是,要争分夺秒读更多专业书,读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书,要兼顾广博和专精。同时,我们还需要重读经典之书,重点读与专业、职业需要相关的书,要读作者多方面的书,还要就某一个内容广读多个作者的书。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重视积累,要有恒心。在坚持了356天的写作之后,我对自己写作的感悟是,在现有水平上积极提升,就像郑建业老师所说的那样,更多关注写作的技巧,积累写作的素材,细心观察、仔细体悟,不断丰富写作的内容。他举了自己所写两篇文章的例子:《永远保持13岁时的阅读心境》和《细节彰显教育情怀》,这两篇文章分别是他在阅读时的感悟和工作中的小细节,由感而发而写就。换作是自己,能写的这么生动,有深度吗?有了对比,看到差距,才能更加鞭策自己,见贤思齐呀。
此外,我们应当响应郑建业老师的号召,要学习投稿,坚持投稿,以投稿和发表文章,来激励自己进行更高水平的创作。
啃读经典,积累丰富思想、提升境界。近日,我对《道德经》的研读即将结束,越发感觉它如同一个巨大的宝库,无论是原文、译文,还是编者以文史哲故事论证作者的观点,都饱含了丰富的智慧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所以,我认为这本书读10遍也不为过。我计划自己在近年内,至少每两年要读它一遍。当读写《道德经》的原文时,我比之前的阅读有了新的体悟,比如老子写就五千言时,善用对比、比喻、夸张、类比等修辞手法,这些不都是在我们理解他丰富思想内涵之余,可以关注并模仿的写作技巧吗?每读一遍经典之书,就会有新的收获。如果想写出精彩的文章来,就要不断地啃读经典,结合研读的最新大咖的文章,从中获取高深又与时俱进的境界和思想,进而确保自己高质量地输出、写作。
第三、由感而动。有感动,有赞叹,有计划,有决心,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行动。就像郑建业老师在讲座中所提到的,感动感动,感而不动,在听课和培训时,老师们听得热血澎湃,一旦听完,又回到老的样子和老的状态了,那不行!
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反馈,反问自己的规划完成得如何了?自己的状态有明显改变吗?自己离目标还有多远呢?自己遇到哪些困难,又如何克服呢?自己的执行力强大吗?
同仁们,榜样就在身边,成功可以复制。怎样成为像魏书生、朱永新、郑建业等教育大咖呢?答案已在我们的心中,答案还将在我们的行动中。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在接受了精彩的教育智慧之后,我们要坐而言,又要起而行,你赞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