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论文从课堂上产生”
这个不经意的提法,让台下的听者眼前一亮,为之一动!好似一位苦恼的踏青人,在荒草萋萋的田野里寻寻觅觅春的气息,猛然回首,忽然发现田埂边有一处几根探头的青草芽芽,随风摇曳!踏青者激动的内心也如煦暖的春风拂过,一切苦恼的情愫飘到九霄云外!曾几何时,平凡的老师们为发表论文绞尽脑汁、心力憔悴,既劳心劳力,又花钱破费。听了教授很接地气的“草根”观点,真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他说,教师需要教学论文,教学论文即科研成果。中小学教师的论文,最有价值的大多产生在课堂上,常常发于教学实践中。要先把每一堂课上好,再把好课提升为论文成果。
他还说,脱离教学实际的科研,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生命力与可持续发展性。
他深有感触的讲,要想上出好课,要从课堂上提炼出论文成果,必得从备课开始。备课是上出好课的前提,打造出课堂作品的前提,是提炼成科研成果的前提。
总之,教师成功的起点在备课,走向远方的出发点也在备课。
他真可谓诲人不倦,他特意强调:备课时过多地将眼光投向截取他人的教学课件最直接的危害有三点:
一是网络上下载的 PPT 质量高下不一,不宜直接取代教学内容;二是长此以往,教师最基本的文本解读能力荒废了(过度依赖AL的后果不也是同样吗?);三是没有钻进文本去品味分析,完全漂浮在课文内容之外,就难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也有人每每移植名师教学设计,割裂了教师自我与课文内容的关联。
他反复提醒我们,教师自己没有对文本更深的阅读体会,对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有效的预判,就难以创造属于自己的课堂精彩,也就难以形成论文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