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记忆的东西,过一段时间就会遗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越来越不好,记忆的时间越来越短,遗忘的内容越来越多。实际上,遗忘并不是记忆的丧失,而是在我们的自主意识与长期记忆之间竖立起了一道思维屏风,心理学家称这种机制为主动抑制。如果没有一个非常彻底的过滤器,我们的大脑会不断被记忆所淹没,也就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周围的事情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大脑中记忆的事情越来越多,从而导致记忆力机制冗余,记忆力逐渐减退,因此,我们并不能像从档案文件夹中那样,有意识地从我们的记忆中提取所需要的东西。学习中的死记硬背,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所以死记硬背的孩子,学习效率并不高。
那么如何记忆才能高效呢?刘热生老师在《学习的本质》一书中说:“以解体为本,重建思维方式,提升学习能力。”申克·阿伦斯在《卡片笔记写作法》则说:“用笔记系统构建自己的外脑,重新塑造学习输入与输出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好的记忆,要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把学习到的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既便于记忆又便于利用。
以卡片笔记盒为例,寄卡片盒文献笔记,更可能让我们长期记住所读内容,但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将这些想法转移到我们自己的思想网络中,也就是卡片盒中的理论、概念和思维模式的网络中。之后在不同的上下文中阐述这些思想,并将它们与其他想法永久的联系起来,这会将我们的思维带入更高的层次。文献笔记是要存档的,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不做任何处理,这些想法就会永远躺在文献管理系统中,只有将文献笔记转化到外部记忆中去,也就是卡片盒中去,再持续与卡片和进行对话,这些文献笔记才有可能成为我们下一步想法的一部分,才能被理解,才能被永久的记忆。
在记忆方面,要区分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将注意力从存储强度转移到提取强度是很有意义的,学习不是像保存在硬盘上那样保存信息,而是在信息碎片之间建立连接的桥梁,在合适的时刻绕过抑制机制提取强度的就是特定的线索,触发特定的记忆,当我们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策略性的思考,回忆起最有用的信息。这和刘热生老师总结的学习策略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关注“提取强度”,马上就会开始策略性的思考,什么样的线索能触发我们对记忆的提取?线索不是固定的,每一条信息都可以成为另一条信息的触发器。对于那些培训班记忆力的训练,能够快速的记忆一连串不相干的数字,甚至字母。就是因为他们会给需要记住的信息赋予一定的含义,并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将其于已有的知识网络相连,一条信息可以成为另一条信息的线索,进而建立其线索串或线索网络。在需要学习的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或者与一致的其它事务没有逻辑意义上的联系时,这类记忆很有用。
对于真正的有用的学习来说,真正有帮助的是将一条信息与尽可能多的意义的上下文联系起来,就像我们将卡片盒中的笔记相互联系起来的做法一样,刻意的建立起这些联系意味着建立了一个由相互联系的想法和事实组成的自我支撑的网络,这些思想和事实互为线索,相互提示。
因此写作和学习的挑战不在于去学,而在于去理解,因为我们一定能够学会我们所理解的东西。学会,意味着理解了,意味着按着某种意义和已有的认知建立了联系。这样的信息是几乎不会在被遗忘的,并且一旦被正确的线索触发,这些信息还可以很稳定的提取出来。而且这些新学的知识,可以为将来新的信息提供更多的联系。如果你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对知识点理解上,就会不知不觉的一直学下去,但如果在学习时不注重理解,你不仅不会理解,还可能学不会,而且这样学习的负面作用会积累的越来越严重。所以让我们告别死记硬背,从理解开始。